最初并没有想去塔里法(Tarifa)。只是想从安达卢西亚经直布罗陀海峡水路,一路向南抵达摩洛哥,假想沿着摩尔人的足迹走一遭。但这条抽象的路线具体落实起来也是有很多选择的,比如可以从英属直布罗陀(Gibraltar)坐船去摩洛哥。我们确实从马德里沿着LP所说的西班牙最美火车线(一路向南,其实纯属凑巧),经拉曼查、到达安达卢西亚的阿尔赫西拉斯(Algeciras),辗转抵达拉里内阿-德拉康赛普西翁(La Línea de la Concepción),打算从那里进入直布罗陀。
扫墓游:当你去到他们意外去世的地方,他们就好像能穿越时空与你相见
此篇本是一个摄影项目的提纲。感觉会非常棒。可惜该项目迟迟未能启动,或许再也不会启动了。今天发出来,至少可以作为扫墓游的参考。
我每年都会搞一搞扫墓游。最近工作需要在整攻略、游记,感觉我还是比较擅长扫墓游(扫墓狂魔Patti Smith点点头)。
本篇主要是归纳一些非自然原因亡故的人。一般来说名人会被埋葬在公墓里,故居会成为景点。但对于非自然原因死亡的人来说,亡故地点不一定在家中,这些地方较难圈起来搞纪念,也不一定在市中心,可能很偏僻。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到达。到达的过程就像是某种意义上的朝圣。有些地方至今都没太大变化,你能感受到他当年生活过的环境,模拟一下遇害过程。去一个开放空间和去一个被圈起来的景点感受是不同的。这不是在纯粹执行一下鲜花动作。今天和朋友聊起川端康成,又想到这篇笔记,顺手发出来。 (更多…)
方圆意大利
2015年十一,15天,第一次意大利行,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Casarsa、的里雅斯特、博洛尼亚、米兰。千百年来人们一波波来意大利朝圣,我也不例外。非得亲自来看一下这些建筑、雕塑、壁画、油画、装置、废墟不可,了却一些人生心愿。比如我终于在罗马看到了小学美术书上唯一让我念念不忘的作品:贝尼尼的《圣特蕾莎的沉迷》(Ecstasy of Saint Teresa)。此作堪称我的人生启蒙之一,至今不懂政治无比正确的小学美术课本中为何混入了第一眼就叫我心跳加快的此作。那是用平涂填色的方式写书法字的小学二年级,所有课程都不涉及宗教和情爱,圣特蕾莎在耀眼的光线中迷醉的表情和人物的姿势还是立即传达出了一切。我认为光线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趣的是在维多利亚圣母堂(S. Maria Della Vittoria)里你需要投币才能看到打灯模式的圣特蕾莎,否则就一片黑暗。但等我投完币后也不省心,还没看完就又暗了,需要再次投币,不知不觉中为教堂进行了募捐。现实中的光线和所有印刷品上的色调都不同,“标准照”的拍摄角度偏高,站在现场抬头仰望时特蕾莎的脸以不熟悉的角度出现,好像变成了全新的作品。儿时记得的和现在看见的并不重合,那种感觉是奇妙的。又或许和室内整体偏暗有关。我们在临近关门时入内,失去了最佳采光,而且并没有避开旅游团。
无意长篇赘述意大利的文化和历史,我相信所有意大利电影爱好者大概都熟知罗马老城区的那些街道。短短2周多,只是非常紧凑地挑重点看,过点瘾而已。所至之地基本都是历史名城,其街头小书店里随随便便摆的都是诸如Gio Ponti、Bruno Munari、大卫·霍克尼、帕索里尼等人的书,每迈一家都挪不动道,人家的“新华书店”比我们的不少所谓艺术书店还要有文化。我并没有刻意地到一处跑一处书店,但总能偶遇到书店和图书馆,而且里面多是些成年人,感觉基础的普及类小说是马尔克斯的水平。《格莫拉》里的意大利不在这里,这里是《绝美之城》里的世界,如果我企图剖析什么的话一定是愚笨之极。我将在这篇文章中尝试换一种方式组织此行中在意大利拍到的照片,表达我的敬意。 (更多…)
三面加泰罗尼亚
2015年5月,11天,2场演出,1场为期4天的音乐节,巴塞罗那、赫罗纳、Púbol、Portbou、菲格拉斯、卡达克斯、Portlligat,第二次来西班牙,纯粹加泰罗尼亚之旅。 (更多…)
在意大利寻找帕索里尼
途径:罗马、奥斯蒂亚、博洛尼亚、卡萨尔萨,寻找PPP。 (更多…)
见与不见西班牙
图/从阿尔卡萨堡眺望塞哥维亚
2014年5月为期17天的人生第一次西班牙行。半年后凭回忆写完,真够拖拉。特别说明:文中涉及一些需要翻墙才能查看的链接、视频和图片,而且多图慎入。 (更多…)
呼伦贝尔:有灵有性
曾有人说,草原不是自然景观,是人为景观。来呼伦贝尔之前尚不能体会其中意思。觉着大草原好像就是一望无垠的绿,蓝天白云,纯粹享受自然景观来的,没有宏伟绚丽的建筑,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除了此行同伴,看不见一个人。仿佛是丝毫没有人文景观的社恐避难天堂。 (更多…)
香港行,五月末
图/荷里活大道
为看不可能来除港澳台外中国其它地区演出的Sigur Rós,人生第一次来到好像很熟悉的香港。 (更多…)
滇行·大理——旧地重游
有的人喜欢去不同的地方,而有的人总是忍不住去同一个地方。 (更多…)
滇行·西双版纳——寻源湄公河
西双版纳更适合植物学家或者擅长探险者。如若不是这样,就很容易感觉隔着一层迷雾,看不清西双版纳。 (更多…)
滇行·昆明——环翠湖
去年12月第二次去云南。耗时九日。竟日日拖延,等到过年才来整理照片笔记。此次去到昆明、西双版纳、大理,旧地重游和探访新疆界,兼有。 (更多…)
滇行·大理——环洱海
出古城门,经车水马龙、有很多大卡车和冒黑烟拖拉机的大丽路,或修葺了一半不知何时才能修好的国道,环洱海北上,走访了才村、喜洲、周城、双廊。各具特色,新鲜感不断。 (更多…)
滇行·大理——民族大熔炉
大理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和周边村庄中,白族是主要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导致大理古城除了白族亦有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长期定居,如今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外乡人和外国人,甚至有德国老太在这里打响了面包店牌子。说是民族大熔炉一点不过。 (更多…)
滇行·大理——初涉古城风水
学简•莫里斯的开头一声唤,大理,实在令人难以描摹。当我们不是写游记而是写一座城的时候,时间的阀门便被打开,潮涌般的回忆交织在一起,着实无从下手。 (更多…)
滇行·腾冲——和顺
二月的和顺油菜花开满田地,白鹭始终在距你百米开外的地方警惕并悠哉地觅食,不近也不远。电线上停满麻雀,鸭鹅戏着水。田地对面便是别家村庄,阳光下,山泛着光。借问从罗中立油画里走出来的老伯何处是千手观音树,老伯用完全不解的腾冲方言反复着你从何处来,你从何处来。和旁边劳作青年的吆喝雅韵。巷子里在遇见老伯,仿佛是请我们到他家坐坐,互相间并不明白对方说着什么。不远处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取景地,穿过狭小、蜿蜒、坡儿大、不分东西南北的小巷,土墙围着一条条断头路,时不时遇到一堵上书此墙危险请勿靠近的残岩断壁,或者是每块砖纹路都不一样的精雕细琢人家,偶尔从狭缝中窜出一条狗来。岔道,还是岔道,跟着当地人走,十有八九把你带到只通向她家的死胡同。幽静而漫长的碎石小巷,宛若蕾丝裙带缠绕在山坡之上。 (更多…)
滇行·腾冲——重生
刚一踏上腾冲县城的土地,现代化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县城不算特别大,马路特宽敞,楼房也都比较崭新,没有破败感,没有古迹。一般就算是上海这样的城市,在市中心地区总还有一些比较窄、比较绕的小路,或者一些看上去有些年头的楼房。而腾冲没有。腾冲人特别少,大清早、正午、下午、晚上,一日内的不同时段我们都在腾冲县城里步行过,很难找到人头攒动的地带。并不是萧条,而是人口密度就那样。公园里也有老年人跳舞,人气旺的餐厅也会爆满,汽车站候车厅也坐着很多人,但这些人一散到宽敞的马路上就显得稀疏了。对熟悉中国都市生活的人来说,这是很奇怪的。我们的马路无论多宽都无法解决拥堵问题,无论高架还是地铁,每造一条出来就堵上一条。避开人流仿佛只能去山村。而腾冲县城完全没有乡村模样,却能避开人流。因为过于宽敞,对以步行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来说很累人。干什么事都要走上好久,有时要问路还遇不到行人。腾冲县城面积不算大,给人的感觉却过大。 (更多…)
滇行·腾冲——火山!火山!
盈江地震后便没再更新云南行见闻。好像在地震时谈旅行不太合适,但分明还没讲到此行我最喜欢的城市。我想先跳跃一下,讲最后一站腾冲的自然地貌吧,这是个集火山、地震带、地热等等危险元素于一身的地方,在国内实属罕见。 (更多…)
滇行·丽江——神山仙潭泸沽湖
泸沽湖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据查,湖面海拔接近2690米(当时司机为了缓解气氛,说是2200),附近的山海拔可达6000米。由于几乎四面环山,从云南进入入泸沽湖必须沿着未建设完的公路上升到3000米左右,然后再翻过一个小山包,于是就立即站在湖边了。泸沽湖在四川辖区内有沼泽和小城镇,也可以选择从那头渐进式进入泸沽湖。 (更多…)
滇行·昆明——奇幻九乡
昆明周边不乏可玩的地方。最热门的莫过于5A景区石林,为了避开蝗虫一样的人流,我们选择了4A景区九乡(结果证明,九乡已经是我的容忍极限)。还有一点,景区的评级决定了票价,石林已经涨价到160元,而九乡是90元。 (更多…)
滇行·丽江——沦陷的古城和村镇
大部分朋友都是本世纪去的丽江,彼时丽江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前的丽江道听途说,现在的丽江看在眼里。丽江古城已是十足的商业化。房屋修葺一新,从东家到西家,卖的都是旅游纪念品或小吃,店铺严重同质化,没有丝毫当地人生活气息。古城就是一个从丽江剥离出来的、怪异的城隍庙。一大早还算清静,随后一直到晚上,古城都跟南京路一样熙熙攘攘。入口处有KFC、必胜客之类东西,除了商业化还是商业化,物价又高,作为一个已经被包装成旅游景点的、死亡了的古城,传说中的美是完全不存在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