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与过度诠释》:诠释之度

书名:诠释与过度诠释 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作者:(意)安贝托·艾柯 Umberto Eco 等
编者:(英)斯特凡·柯里尼 Stefan Collini
译者: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年11月

该书根据1900年丹纳讲座(Tanner Lectures)上艾柯的讲稿、三位主要论辩者的演说词和艾柯的辩词修订而成。这本书是开放的,你可以不支持艾柯的观点,完全可以倒向理查德·罗蒂 (Richard Rorty)、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或者克里斯蒂娜·布鲁克-罗斯(Christine Brook-Rose)中的任何一个。斯特凡·柯里尼的导言客观地告诉我们此次讲座的基本概况,并整理出准备知识和论辩者的观点梗概,你可以发现,导言也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这本书摆出了邀请你参加辩论的姿态,就是一次寻常的讲座,俗套点说,各种观点互相撞击,产生出思维的火花。

文本状态是可亲近的,但真的亲近起来却并不容易。读者需要事先知道什么是符号学,诠释又是怎么一回事。由于多处涉及艾柯的小说《玫瑰之名》和《福柯的钟摆》,或者说某些时候这两部小说就是重要的例证,所以对于旁观这次讲座的朋友来说最好对这两部小说有些了解。如果恰好对这场近20年前讲座上讨论的问题一无所知也没有关系,因为你有机会接触新东西了,这是好事。

笔者对艾柯了解不多,才疏学浅,阅罢此书仍对诠释与过度诠释这个论题以及艾柯的观点心生疑惑。在这几篇讲稿中,自认乔纳森·卡勒的《为“过度诠释”一辩》最为精彩。诠释是否过度是很难界定的。我们不能阻止读者胡思乱想,相反应该鼓励过度诠释。有时候,误读是理论推进的基础,每一次突破常规的诠释都给予 作品以新的生命,作品就是在不同读者不同眼光的审视下延续生命的。令人恐惧的过度诠释就像是一叶障目、牵强附会,或者巧立名目搏出位。好的文本应当自成体 系,同时又开放、包容,可以从任意多的角度进行诠释,但如果选择确实不可思议的角度入手,盯着某个细节反复钻研,得出确实令人无法理解的结论或者与事实相 悖的结论就成问题了。这种“成问题”的诠释错误在于诠释方法缺乏可信度,可能过于依赖假想,也可能没有理论基础,读者使用文本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就像在使用一个不合适的工具。所以,问题不在于诠释的“度”。诠释的“度”无法做到事先界定,也是无法界定的。不是我们想要把文本诠释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站在一 个地方回过头来修补本到不了这个地方的桥梁;而是随着文本这座桥梁我们真的能走到一个新的地方。或者说文本是森林,最后能到达哪里既和森林本身有关系,读者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文本更是超弦理论所述的宇宙,超越维度限制。上天入地本是相当自由的。


刊于2008年2月《通俗歌曲·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