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奇谈——新声音狂徒(二)

新声音狂徒第二期。新声音狂徒第一期曾推荐过包括Fuck Buttons、Dirty Beaches、Dan Deacon在内的9个乐队(或音乐人),他们无论被归入何种音乐流派,都在音乐形式上有所创新,为寻找到全新的声音而着迷。本期新声音狂徒将继续介绍几位致力于寻找新声音的音乐人。他们有的尝试着混搭不同的音乐类型,试图调配出全新的展示方式;有的在专辑主题选择上富有创意。无论这种创新的接受度如何,无法否认的是他们做出了新鲜有趣的东西来。在这些音乐人中,不少还非常年轻。在这个流行音乐愈发走向无法归纳、没有共通点的年代,这些年轻人就是未来的新鲜力量。


寻找完美的流行乐

图 / East India Youth《Total Strife Forever》

East India Youth

2014年一开年,East India Youth就带着首张专辑《Total Strife Forever》震惊到各大媒体,外媒Uncut形容说又诞生一位英国天才。

East India Youth是帅气英国小伙儿William Doyle的个人单飞专辑。他曾是英国南安普顿流行乐队Doyle & The Fourfathers的成员之一。在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们创作出了一些非常流行的作品,曾经被BBC6套推荐,也曾和The Undertones一起巡演。发行过一张EP《Olympics Critical》,并找到British Sea Power、These New Puritans的制作人Graham Sutton进行后续制作,一切看上去蒸蒸日上。不过William Doyle对吉他越来越不感兴趣,他起了念头想要创作属于自己的电子乐。最终,2012年Doyle & The Fourfathers解散。

少了一支流行乐队却多了一位天才电音流行音乐人。William Doyle刚单飞时The Quietus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看好他。2014年The Quietus做的开年访问有着极为夸张的标题:寻找完美的流行乐。William Doyle和The Quietus惺惺相惜,他们并不是抵制流行音乐,而是受不了程式常规。这个小伙儿听Blur,说Brian Eno的《Another Green World》是他最爱的专辑之一。他喜欢Fuck Buttons、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tch),他还喜欢六、七十年代的音乐,他思索着如何做出动人的音乐。音乐要动人,那首先就不能是局限于固定套路之中,不能让自己在音乐工业熔炉里翻滚,媚俗的东西和虚情假意相关联,那不是真正出色的流行音乐。

只有寻找新声音才能拯救流行音乐。William Doyle手中的钥匙是电音。这张在自家电脑上创作出来的专辑有着能让你舞动起来的夜店佳作,比如《Hinterland》,但又不止这些。反讽Foals专辑名称《Total Life Forever》(永恒生命)的“Total Strife Forever”(永恒争吵)就像是往传统流行音乐身上插去一把刀。《Total Strife Forever I》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在致敬Fuck Buttons。《Total Strife Forever II》偏向氛围,《Total Strife Forever III》将专辑推向了高潮,是整个“Total Strife Forever”系列中最亮耳的,而《Total Strife Forever IV》无疑受到诸位IDM、氛围前辈的影响,是专辑中实验性最强的。

William Doyle还被拿来与James Blake相提并论,因为William Doyle除了电音创作外,和James Blake一样外型儒雅、歌声甜美。《Song For a Granular Piano》中的钢琴搭配着人声,是接在《Total Strife Forever III》的震撼之后的惊喜。喜欢人声的听众更不会忘记《Dripping Down》中反复的呼唤“Find Your Love/Dripping Down Yourself”。《Looking For Someone》和《Heaven, How Long》中人声发挥也很出色,将甜美人声这个流行音乐的标志元素融入电音之中,《Heaven, How Long》有了些M83的味道。不过紧接着《Midnight Koto》又回到Boards of Canada怀抱中。

William Doyle并未发明什么新方法,但他巧妙融合了自己的人声特色和听音喜好,独创出自己的特色来。在经过流行乐队Doyle & The Fourfathers的历练,2013年East India Youth首张EP《Hostel》的试水,2014年必将是William Doyle站上更高舞台的一年。Music OMH评价说,James Blake能拿到水星奖,William Doyle的好日子也不远了。而他今年只不过23岁。

《Total Strife Forever》(2014),推荐单曲:《Total Strife Forever I》
图 / Baths《Obsidian》

Baths

来自美国洛杉矶的Will Wiesenfeld是个89年出生的年轻人。年纪虽然不大,却从小热爱音乐,14岁就开始自己创作音乐,迄今已超过10年。他最为人熟知的是个人项目Baths,发行过两张专辑《Cerulean》(2010)、《Obsidian》(2013),外加一张巡演期间作品《pop Music / False B-sides》(2011)。

Baths刚出道就是Pitchfork的宠儿。《Cerulean》获得广泛的好评,被认为是梦幻美妙的Hip-pop混入电音、氛围等元素,是当年的年度最梦幻作品。时隔三年,Will Wiesenfeld用Baths的第二张全长专辑《Obsidian》说明了他还能有提升空间。《Obsidian》和《Cerulean》比起来更有可听性,歌词也被加强。Wiesenfeld吸取了流行音乐的许多元素,同时糅合了多种音乐形式,旋律优美、非常舒服,他的人声也愈发柔美异常。这是一张有着电音糖衣、内心却很流行的专辑。从开头的《Miasma Sky》、《Worsening》中有趣的人声到《No Eyes》,都可以用“好听”来形容。另一方面这张专辑却是一张内容比之前更黑暗的专辑,不过你听不到痛苦呻吟。这正反映了Wiesenfled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他希望加入这些美妙的旋律和可听性更强的东西。他相信音乐之中依然存在着神秘的部分等待着他去发现。Wiesefled从始至终都在他的卧室里独自创作音乐,他一直致力于展现很个人的东西,致力于在多种音乐风格中找到那些吸引他的、非理性的、可以感知到却无法叙述出来的东西。

他感性的发掘是多元化的,他喜欢尝试不同的音乐类型。除了Baths之外,他还化名[Post-foetus]发行过电音专辑《The Fabric》,并有一个个人实验田一样的项目:Geotic。Geotic的全长专辑加“散装”EP、单曲零零散散有10余张,主要创作于在2008自2011年间,全部放在网上供免费下载。Geotic的作品以没有人声的氛围为主,比较甜美,保留着他对流行音乐的爱。

今年3月Baths还参加了觉音乐节,在北京和上海为中国听众带来演出。

《Obsidian》(2014),推荐单曲:《No Eyes》

神秘主义

图 / Forest Swords《Engravings》

Forest Swords

Matthew Barnes无疑是当今英国最炙手可热的新人之一。他的个人项目Forest Swords早在2010年地下发行第一张EP《Dagger Paths》时就被知名媒体FACT评为年度最佳专辑第一名。FACT认为这位英国青年令人难以置信地带来老布鲁斯的感觉,活学活用R&B和Hip-hop,极具实验性和创造力。这张EP注定是我们这个时代激动人心的一笔。

2013年Forest Swords的首张专辑《Engravings》在延续《Dagger Paths》融合多方音乐元素的实验道路上显然走得更远。他在《Engravings》中做出了更多大胆的尝试,每一首歌都有不一样的音色,不一样的展开和发展,没有重复,几乎可以说是首首精彩。他仿佛将你置入一个完整的宇宙之中,这里充满神秘,忽而雷神登场(《Thor’s Stone》),忽而要计算黄金的重量(《The Wight of Gold》),忽而是黄金的对立面(《The Plumes》)。有时有些感伤(《Friend, You Will Never Learn》),有时又有些小紧张(《Anneka’s Battle》),仿佛在远行。这是非常爽快丰富的音乐,有R&B悦耳的节奏,又有电音的时髦飞感,同时给人非常开阔的感觉。他没有落入R&B和流行的俗套,听上去丝毫不甜腻;又摆脱了一般电子氛围比较枯燥严肃、有些作品循环过多显得非常单调的毛病,他不缓不慢地展开了异常精彩的混搭画卷,越听越有味。

Matt转投Tri Angle发行首张专辑应该说是相当英明的抉择,因为他的这种风格正好与Tri Angle旗下其他音乐人企图走出新道路的思路契合,而且Forest Swords在平衡各方风格方面表现得比拿R&B开刀的How to Dress Well、极具实验性的oOoOO(已离开Tri Angle)、在死亡漩涡中还没爬出来并坚持走低调路线的The Haxan Cloak等人来得更巧妙。他这种异常平衡的调和让他获得了从电氛媒体ACL和FACT、到独立主流媒体Pitchfork的一致好评,也是本杂志的2013年年度最佳专辑之一。无论电音爱好者还是摇滚爱好者,都可以接受他的音乐。考虑到Matt的年纪,做出这样的音乐简直是很惊人的。

这么惊人的Matt却在面对Sevenstreets采访时说自己差点放弃了音乐。Matt并不是专业学习音乐出身。他来自默西赛德郡的威勒尔,大学去到同属默西赛德郡、距离威勒尔很近的利物浦读艺术,并且以设计师的身份出道。他正是在就读艺术院校后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并且开始尝试自己做音乐。这意味着他在艺术领域内跨了个行,而且和许多新世纪的电子音乐人一样,需要独自面对一切存在和不存在的困难——这需要通过他的电脑。

他非常习惯使用电脑。因为自认手绘技能不是太好,他本来就更喜欢通过电脑画插画。他在接受The Fader采访时说使用音乐软件和使用Photoshop对他而言没有区别,都可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正如人们猜想的那样,视觉方面的造诣对他的音乐无疑产生了影响。即便不考虑内在影响,Forest Swords所有EP和专辑装帧设计与音乐如此一致协调绝对是因为Matt亲自操刀设计所致——只有他自己是最清楚自己天马行空的音乐要表达什么东西。首张专辑《Engravings》的封面还因为所营造的氛围很好地诠释了专辑的听感,被多家媒体推荐为年度最佳专辑封面。

不过要提绘画与音乐的关系,还要提一下Matt曾经在2011年的时候参与过一个叫Ground Rhythms的项目,是一个Matt和其他艺术家配合完成的声画装置,曾于利物浦展出,Matt形容那是用Forest Swords的音乐来表现建筑(可惜并未亲临现场看到展览,真实情况不明)。时至今日他依然会参加各种艺术类展览,并有设计作品发表。

Matt还与艺术家Otto Baerst合作过一个项目Dyymond of Durham。Dyymond of Durham目前没有单独发行过作品,仅在2013年No Pain In Pop厂牌的合辑中发行过一首《Hunger》。这首曲子相当出彩,比Forest Swords的音乐显得更为紧凑和富有画面感。和Forest Swords玩一些神秘主义不同,Matt企图通过Dyymond of Durham这个项目尝试着用音乐来表现人物肖像。他说他从小热爱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en Freud),佛洛伊德的肖像作品让他产生了灵感,《Hunger》配有一支Video(观看)便是人体的舞动,而Forest Swords的专辑《Engravings》目前唯一的一支MV《Thor’s Stone》也是表现人体,舞者赤裸着上身舞蹈,配合着音乐,相当之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att是出了名的户外创作者。《Engravings》就是他独自坐在位于家乡威勒尔的Thurstaston Hill上,面对着大自然,用搁在腿上的笔记本电脑完成的。他的笔记本电脑供电3小时,所以最大困难是需要时不时跑回去更换电池。如今,除了窝在室内,许多人也会选择在户外采集声音,然后回到室内进行处理。但Matt觉得大自然的环境更有助于创作,这是自然而然的。他不知道为什么其他人很少像他一样。创作环境影响着心境,这或许也是他的音乐像一个独立宇宙、而且非常通透的原因?他爱他的家乡。虽然利物浦出过许多音乐家,但并没有多少人描绘过利物浦对面的威勒尔,而他将致力于此。致力于在家乡的大自然和曼妙的人类身上发现更多奇妙和神奇。

《Engravings》(2013),推荐单曲:《Ljoss》、《Onward》、《Thor’s Stone》
图 / Darkside《Psychic》

Darkside

接近11分半钟的主打曲目《Golden Arrow》一上来就以前半段悬念迭生的编曲加上后半段优美人声营造出的氛围捕获听者的心,Space-rock的新玩法,充分满足听觉上的享受,带来层层快感,同时又不失新鲜感。随后整张专辑《Psychic》越来越飘,从《Paper Trails》到《The Only Shrine I’ve Seen》,氛围和电音中融入迷幻摇滚、布鲁斯爵士、流行,迷离的人声遇到21世纪的电插头,《Greek Light》更是将空灵推到新的境界,《Metatron》沉睡在布鲁斯的曼妙过往中。

在2013年年底做出一张引人注目的Downtempo专辑的Darkside由Nicolas Jaar和他的巡演吉他手Dave Harrington一起组成。来自纽约的Dave Harrington当过10年爵士贝斯手,演出经验丰富。同样来自纽约、今年刚满24岁的美籍智利人Nicolas Jaar是电音世界当红炸子鸡。他在布朗大学读比较文学专业(全美最好的文学院之一),他运营的独立音乐厂牌Clown & Sunset和子厂牌Other People成绩斐然,他发行过一系列EP,为一众大牌做过混音,2011年的电子氛围专辑《Space Is Only Noise》让媒体惊为天人。某一天Nicolas Jaar拉住Dave Harrington说我们一起创作音乐吧!然后一拍即合。

Dave Harrington为Nicolas Jaar的音乐注入新的活力。Nicolas Jaar自己的专辑《Space Is Only Noise》是更为典型的House,巧妙融合钢琴、电影原声独白(包括法语)、合成器效果,与之相比,《Psychic》的一部分曲目减弱了人声对白,多了更多爵士风格,但并不重。此外,《Heart》、《Golden Arrow》等曲目节奏加强,更注重人声演唱,从House转投更广阔的音乐领域,通过另一种方式带听者进入迷幻世界。

Nicolas Jaar目前正是高产期,无论是Darkside的下一步还是Nicolas Jaar个人的后续作品都令人期待。

Darkside:《Psychic》(2013),推荐单曲:《Golden Arrow》、《The Only Shrine I’ve Seen》
Nicolas Jaar:《Space Is Only Noise》(2011),推荐单曲:《Colomb》、《Keep Me There》

天文

图 / Dawn of Midi《Dysnomia》

Dawn of Midi

Dawn of Midi由目前在布鲁克林发展的三位朋友组成:来自印度的Aakaash Israni(贝斯)、来自摩洛哥的Amino Belyamani(钢琴)和来自巴基斯坦的Qasim Naqvi(打击乐器)。Dawn of Midi成军于洛杉矶。2010年在位于加州的Accretions厂牌旗下发行过第一张专辑《First》,此后2011年自行发行了EP《Live》。2013年他们来到大一些的厂牌Thirsty Ear旗下,带来了全新专辑《Dysnomia》。Dawn of Midi原本是Avant-Garde Jazz风格的乐队,但在这张全新的标着爵士的专辑中,爵士成份仅仅是辅料。三人都是电音迷,这回他们更多的灵感来自于Autechre、Aphex Twin,或者是Boards of Canada。改用他们擅长的打击乐器和Free Jazz的处理方式来处理舞曲,偏向极简主义。简单的音符,有时只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声效,却始终保持着清晰而且强烈的节奏,不停循环。在循环往复的鼓点和合成器效果中间或有钢琴的声音加入循环。整张专辑每一首歌都是一个小循环,这个小循环中会有节奏变化(比如逐渐加快)、声效更替等等。每首曲子都是首尾相接,整张专辑9首歌合起来是一个大循环。第一首《lo》的渐入如果和最后一首《Dysnomia》的渐出配合起来的话,这完全是一张天衣无缝、可以无限循环的专辑,其具象化的呈现正如黑底白色圆圈的封面,不断泼洒出水滴来,却始终是个圆。

这张奇妙的专辑让一些爵士爱好者感到被欺骗了,因为太不爵士。其循环往复的处理方式还会击垮一部分听众,觉得审美疲劳。有一些曲子与曲子之间的音效处理都是相近似的,不一定能把这一张45分钟左右的专辑全听下来。不过应该另有一部分会觉得这张作品非常有趣,是一次有意思的玩乐。

其实Dawn of Midi的处理与他们选择的主题相关。《Dysnomia》这个专辑名指的是阋神星的一颗卫星阋卫一。专辑中所有曲目都指代一颗卫星,依次:《lo》是木卫一、《Sinope》是木卫九、《Atlas》是土卫十五、《Nix》是冥卫二、《Moon》是月亮(地球的卫星)、《Ymir》是土卫十九、《Ijiraq》是土卫二十二、《Algol》是大陵五,最后《Dysnomia》是阋卫一。举例,比如Algol,大陵五(英仙座β),英仙座的恒星之一,著名食双星,这个恒星其实是两个星绕着转,随着旋转亮度有明暗起伏,甚至可以衰减三分之一以上,随后再逐渐变亮,另一颗变暗,是最先被发现的有明暗变化的恒星。Algol因为有明亮变化,自古还被西方认为是不祥,Algol这个名字在西方有恶魔之星的意思。这首名为《Algol》的曲子于是就被安排为有明显的节拍强弱变化,仿佛是互相绕着对方旋转、并且亮度不断变化,非常有意思。
其他曲目也有类似情况。比如月亮就比较平稳,或许也对应着月亮的轨迹。当然,是哗众取宠还是内有乾坤要留给懂天文和古希腊神话的听者去揣摩。小编为此咨询过专业的天文工作者,说这张专辑要多么符合科学事实那绝对是没有的,只是有一种趣味在。对于不怎么了解天文知识的听者来说,也同样可以经历那种不断循环往复、小环层层套出大环,并最终形成一个世界的过程,感受到Dawn of Midi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看法。

《Dysnomia》(2013),推荐单曲:《Algol》
图 / Luke Howard《Sun, Cloud》

Luke Howard

1802年,英国化学家、业余天文学家Luke Howard创立了一套针对云的分类体系,并因此而为世人所铭记。2013年,一位同样叫Luck Howard的澳大利亚钢琴家、作曲家在自己的首张单飞专辑《Sun, Cloud》(太阳,云)的介绍上提到与他同名的前辈,表以敬意。从这张的专辑的主题从封面和标题即可看出,与云相关。业余天文学家Luke Howard是灵感来源。钢琴家Luke Howard发挥自己的特长,以钢琴为核心乐器,搭配合成器,营造出舒缓、飘逸的效果,每一首歌节奏都比较慢,悠长、优美,同时有许多变幻莫测的地方,细微轻柔,宛若云朵带给我们的感觉。

Luke Howard邀请到他十多年钢琴演奏生涯中结交的朋友——诸如墨尔本交响乐团的成员——一同完成专辑的演奏。Luke Howard演奏经验非常丰富,也发表过多种联合作品,他曾以Luke Howard & Janos Bruneel的组合形式发表过作品,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挪威等许多国家演出。他还曾在Ben Frost and Daníel Bjarnason的《Solaris》、Valgeir Sigurðsson的《Architecture of Loss》等几十张出色的专辑中贡献钢琴演奏或其他协作。

他还曾参与到Luke Howard Trio这个以他的名字冠名的乐队之中,与贝斯手Jonathan Zion、鼓手Daniel Farrugia一起发表过多张作品。这个乐队并未解散,直到2013年还有一张录制于奥斯陆的全新专辑《A Dove, A Lion, A Coast, A Pirate》。在Luke Howard Trio中,钢琴是主角,从爵士音乐节上开始展露头角的Luke Howard带领的Luke Howard Trio主要是玩一些旋律动听、节奏舒缓的爵士乐,稍微融入一些古典,和个人专辑风格有所区别。个人专辑《Sun, Cloud》可以看作是Luke Howard的一次有主题创作,一次在爵士音乐之外的尝试和全新的突破。

《Sun, Cloud》(2013),推荐单曲:《Sleep》

地理

图 / Huerco S.《Colonial Patterns》

Huerco S.

不满23岁的美国小青年Huerco S.(Brian Leeds)去年曾对Spin的记者说过:“舞曲和实验音乐比朋克更朋克”。能说出这种话,首先因为他本人对什么是朋克深有体会。他从小就是一个朋克青年,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加入了朋克乐队。对一个20出头、来自美国美国中西部的90后来说,他的成长伴随着Grunge和流行朋克的兴起。在他的概念中,那会儿“朋克是每个人的头号大事”。

要有这种感悟,其次他还必须领略过各种不同音乐流派的风貌。他十七岁之前已经参与过朋克、硬核、金属、噪音等各种风格的乐队。再后来他听到了氛围音乐,有所领悟,打算开始自己创作。他和他的朋友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这么开始了。没有什么神奇的,“电脑是你的头号工具”。在使用电脑进行录音并处理一大堆并不怎么好的尝试后,他发现,电脑这个工具逐渐影响到他的创作,他开始逐步偏离原来的目标,一点点地转向电子乐。

这位曾经的摇滚青年如今已经是一位电音DJ,发表过多张受到RA好评的EP,2013年9月在Oneohtrix Point Never的厂牌下发行了处女专辑《Colonial Patterns》。他依然经常去看朋克和实验音乐的现场,他感觉那种现场比电子音乐的现场要有趣。他在那些朋克现场中找到灵感,企图在自己的音乐中复苏那种地下小酒吧混沌的空气和荷尔蒙过剩的效果,有些飞的感觉,还有那种特别奇怪的东西,人人都在舞动,都很High。他觉得那是真正的舞曲音乐。在他House风格的首张专辑中,他用在电脑上制作出来的电子音乐捕捉那种很飞的感觉,“我更像是采集音乐的人而非作曲家”。他大量吸取所听到的音乐之精华,用他的电脑,将那些有趣的东西融合入自己的作品中。

这张专辑在Pitchfork看来从名字“Colonial Patterns”开始就显得非常聪明和巧妙。他毫不否认自己是历史狂热爱好者。来自堪萨斯城让他对美国被欧洲人占领的那段历史非常感兴趣,曲目名大多是些冷僻地名,或者就是与殖民历史、美国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比如《Quivira》: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发现的神奇的地方,相传可能位于美国堪萨斯州。《Monks Mound》:僧侣丘,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属于卡霍基亚土墩群历史遗址一部分,美洲大陆上最大的土建筑。除了地名外,还有《Ragtime U.S.A.》:拉格泰姆,一种形式自由的较为原始的音乐,兴起于19世纪末,被誉为是爵士音乐的起源。

但无论历史背景是什么,采用的手法还是House的,并且坚持着他所谓的在舞曲中找到朋克感觉的路线。

《Colonial Patterns》(2013),推荐单曲:《Plucked from the Ground, Towards the Sun》
图 /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Inform – Educate – Entertain》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是由J. Willgoose Esq.和Wrigglesworth组成的伦敦二人组。J. Willgoose Esq.负责吉他、采样、班卓琴,Wrigglesworth负责键盘和鼓。两人同时负责合成器。乐队成立时间不长,最近四年间发行过一系列EP和单曲,包括2012年获得好评的EP《The War Room》。2013年刚刚发行了首张专辑《Inform – Educate – Entertain》。他们的音乐很有趣,如果一首听不惯那一定得多听几首,因为他们囊括的音乐风格非常广,每一首都是新鲜体验,按下下一曲按钮又是另一番风貌。

他们的音乐采样自政府宣传片,并在官网上配有这些片段作为“MV”。几乎所有人声都是采样,这让他们的音乐很有电影原声的感觉。与此同时他们搭配了各种迥异的处理方式,比如曾经的作品《Signal 30》就很摇滚,专辑同名标题曲又是上佳电音作品,《Qomolangma》优美了一会儿,《ROYGBIV》转身讨论起了色彩,班卓琴不失时机很欢乐地登场,很是有趣。《Lit Up》忽然热情洋溢了起来。老片里的风格和时髦的电子效果融合,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感受。不过J. Willgoose Esq.又说如果真的有机会创作电影配乐,他喜欢《月球》、《地心引力》那样的科幻片,应该会非常有意思。

《Inform – Educate – Entertain》(2013),推荐单曲:《Inform Educate Entertain》

尾声

图 / Liars《WIXIW》

Liars

不知不觉今年3月底来自美国纽约的三人组Liars带来了他们的第七张专辑《Mess》。从美国最好的艺术学院之一加州艺术学院出来的Angus Andrew一直延续搞怪风而且蛮折腾的,Liars已经在Instagram上接连不断地放出彩色绒线系列装置和摄影作品长达大半年,谜底终于是在2014年随着首支单曲《Mess on a Mission》的MV和新专辑封面揭晓——彩色绒线即这张新专辑的设计主旨。

而《Mess on a Mission》实际上早在去年五月西班牙巴塞罗那的Primavera Sound音乐节上已经演出过,听上去延续了上张专辑《WIXIW》浓厚的电音倾向,愈发深陷电音世界无法自拔。《A Ring on Every Finger》这样的作品敢说没有受到同为纽约客的LCD Soundsystem影响?《Brats》那真是让人立即跳起舞来。《Mess on a Mission》听上去基本延续的就是《Brats》的路数。想来Angus Andrew可是Karen O前男友,他带领着的是本世纪初纽约舞曲朋克代表乐队,曾经被和Yeah Yeah Yeahs拿来比较的乐队,如今反正早就跟后朋、跟Yeah Yeah Yeahs的那种风格没关系了。Liars实验噪音玩了也有十余年,《Drum’s Not Dead》中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干净利落又有趣的鼓点被包裹在电气化效果中,深情款款的《The Other Side of Mt. Heart Attack》也成为了陈年旧事。Liars从《WIXIW》到如今的《Mess》,将要翻开新的篇章。

看到中生代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突破,年轻一代你们准备好了吗?

《Mess》(2014),推荐单曲:《Mess on a Mission》
《WIXIW》(2012),推荐单曲:《No.1 Against the Rush》
《Drum’s Not Dead》(2006),推荐单曲:《The Other Side of Mt. Heart Attack》

刊于《通俗歌曲》2014年2月号

2013 - 新声音狂徒
2014 - 新声音狂徒II——冷知识奇谈
2016 - 新声音狂徒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