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野棕榈》:双螺旋

九间_

书名:野棕榈
作者:(美)福克纳
译者:蓝仁哲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份:2009年1月
刊于2009年4月《通俗歌曲·摇滚》

创作《野棕榈》时福克纳的小说技巧早已炉火纯青。但《野棕榈》并未使用任何“让人看不懂”的小说技巧:没有出现大段意识流,采用了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人物关系单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这部小说无疑是福克纳最“好看”的小说之一,与《喧哗与骚动》或者《我弥留之际》这样的作品很不一样。当年偏是这部而不是其它作品在美国畅销也不能算特别意外。

不过在技法上,《野棕榈》也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即对位法结构形式。小说由两部可以独立成篇的小说《野棕榈》和《老人河》交错而成。读者并行阅读时会发现二者的部分词句明显是相呼应的,从故事的承接展开到小说的主旨都是相通的、对位的。如果说《老人河》是硬币的正面,那《野棕榈》便是反面。无论从艺术还是宗教的角度看,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在沿着截然相反的路径走,而两部小说中福克纳要褒奖的东西却是一致的。老人河与野棕榈互相缠绕着构成整部小说。

《去吧,摩西》中源自当地劳动人民的美德一股脑儿地转移到了《老人河》中那个高个子白人身上,象征着自然生灵的鹿又一次跳跃在读者眼前。高个子犯人在洪水中凭一己之力救助孕妇,迎接新生儿,犹如耶稣一般无畏、忘我、富有强烈责任心,如圣人一般敬畏生命、看淡死亡。这是一个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完美人物。坐牢对他而言就是圣徒的苦行。他与囚服不离不弃,坐牢成了他的社会责任,囚犯是他的自我认同,金钱对他而言没有意义,女人也只是专添麻烦的主儿。这个人和那个曾经因为相信西部大盗杰西•詹姆斯等人的传奇故事而犯傻抢火车的愣头青毫无相似之处。无法想象他曾像唐吉诃德一样天真,曾将法规道德视为无物。年少无知时小说让他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多年的牢狱生活(更应该说是多年的农作)不仅让他精于农事,还让他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福克纳没有详述这个转变过程,却为追捕其思想变化提供了可能的轨迹。

《野棕榈》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老人河》中的犯人在反抗,拼力要回到监狱,而《野棕榈》中的这对情侣放弃了安稳的生活,竭力要离开。一个人抛弃了丈夫和两个孩子,另一个人违背了父亲的遗愿、抛弃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事业。不消说,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不会这么做。仅仅为了爱情(性欲)和一个不够了解的、谈不上有多少情感交流的人远走高飞是一种非常孩子气的行为。他们像唐吉诃德一样脱离现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落入困境。犯人在寻找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宁静和心灵自由;而这对情侣口口声声在寻找所谓的自由生活,实际是在一路寻找生活的枷锁,努力着将自己钉在木桩上。福克纳没有明说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缘何会有如此天真的爱情观,但他暗示了艺术作品对她的影响。长期困于艺术作品之中使得她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力,变得自我压抑、没有责任心。而他作为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贫困生,从来没有恋爱过,缺乏一个男生该有的生活经验,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她找到他,更可能是唐吉诃德找到桑丘的情况:找一个笨到会相信自己、会怀揣着希望跟随自己的人而已。然后互相信任,重构理想化的世界。

初版时小说原名《我若忘记你,耶路撒冷》。这个书名暗示着小说的宗教意味,小说绝非讲述了一段人间真爱、描述了一个抗灾英雄这么简单。也不仅仅关于遗忘和责任。《老人河》中的犯人具备基督徒的特征,如前所述,乃通过与自然沟通而成长起来的圣人。而《野棕榈》中的见习医生相信即便耶稣来到地球,人类也会为了维护自身的正义而杀死他。福克纳在这里重提宗教大法官的传说,男主人公俨然一个自封偶像、以人当神,通过维护人间正义来通达永恒的人。二人都将面临长期服刑,看上去境遇差不多,实质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二人未来可能兑现的永恒也将是对立的,永远朝着相反方向走去。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