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书笔记(一):瓦特•本雅明

九间_

那些似曾相识的人们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书笔记(一):瓦特•本雅明

读罢汉娜•阿伦特的这本集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中最喜欢汉娜•阿伦特为自编瓦特•本雅明文集所作的序。阿伦特期待一种黑暗时代也存在着的启明(Illumination),微弱但可以照亮后代,而本雅明正是能带来那种启明的人。

——

瓦特•本雅明在汉娜•阿伦特的笔下是一个和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的人。本雅明只是一个有大量藏书的书痴。他对书的版本十分顶真,藏书也范围相当广泛。 但家中大部分书他都没有看过,就像收藏古董花瓶的人不会真的把每个花瓶都拿来插花。本雅明专注于书中那些警句,那些意味非凡的妙语。他精心地把它们摘抄下 来,和那些话语融合在一起,他想要文章完全由引文构成,那些引文互相融汇,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汇出现在其中,仿佛它们本来就是如此浑然一体。

本雅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那些精巧的词句上。就像一位避世的隐士,存活在他的世界里,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距离。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不从事任何有实质性价 值的工作。毫无疑问他也感受到卡夫卡所感受到过的痛苦。那种恨不得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求得和作品取得一种直接联系的痛苦。卡夫卡的文字是他内心的写照。但和 那些通过丰富的人生经历来描绘外部世界的作家不同,卡夫卡并没有特别传奇的人生经历可写,他奇特的地方更多的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个人独特性。外部世界中最大 的苦难源头莫过于他的父亲,就是他父亲对他精神上的压迫促使这位敏感的散文家通过不断记录来摆脱世界的苦涩,而他父亲其实远不是一位十恶不赦的人。

卡夫卡洞察出的东西超出他的生活,超出他的时代。汉娜•阿伦特认为他是散文家而不是小说家,因为他是根植于个人生活的作家,以对生活的真实感触而不是 以编造的故事取胜。卡夫卡的特质是在反复拷问的同时,表现出自然而然的妥协,而妥协又反过来使他能感触到更多。这位法学博士和大部分职业作家不同的地方就 在于他是兼职作家,他一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以维持和世俗生活的关系,也维持他自己的生活。虽说他十分厌恶这份工作,一直想停下来。

卡夫卡可能是最会体会生活矛盾性的人。他从来没有为了虚无的成功耗费体力,他承认自己的失败性和世界的荒谬性,他的生活为的不是目的性。心心相吸的本 雅明发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后,毫不顾忌地继续致力于成为游手好闲者。不断收藏那些在当时看来毫无意义的话语,把那些精美的碎片拼合在一起,并尝试各种不同 的方式。在最黑暗的时代他都一直在做这件事情,这位看似和历史进程完全无关的人通过自己的收藏发现了时代最忧伤和阴郁的地方,并最终选择自杀。

卡夫卡说,只是为了那些绝望者,希望才被赋予我们。本雅明最后一次出逃受阻时没有看到希望。他既不靠希望过活,也不靠对理想的绝对忠诚和贯彻到底来支 撑自己。那些理想,那些美国梦,那些励志故事导向的美妙世俗生活和满足感不是本雅明想要的,为了某一个革命事业而奋斗,甚至为了全人类幸福而奋斗也不是身 处二战的这位犹太人想要的。接受一个希望,被一个理想所束缚是绝望者改头换面的途径。这些是他不需要的,他或许有些狼狈但极为干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 一个别人都不认识他的地方,成功地成为一个无足轻重者,通过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在别人干预下离开世界。

本雅明的想法不同于一般的陈词滥调,不在道德问题、政治问题等众人啰嗦不清的问题上流连。他特殊的癖好让他能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珍宝。就像森林中游玩 的孩子们发现了许多神秘的东西,但在那块碎石底下某个洞里意外暗藏的宝石只能被一位最熟悉这里的孩子发现。他的文章儒雅而艰涩。时而酣畅,令人拍案,时而 叫人完全无法理解。有些文章很短,仅仅是依靠精巧的组合拼凑在一起的句子,这一段和下一段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显然的关联。那些基于德国文化和生活的点滴汇 集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逆的隧道。本雅明说过,唯有不寄希望地爱着他的那个人才了解他。这句话更像一个希望。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