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阿基耐@YYT

九间
ajinai

12-6 周五 21:00 阿基耐 暖场:莫西子诗

以蒙古族音乐人胡格吉乐图为核心的阿基耐现场更像一个摇滚乐队。马头琴替代吉他,外加贝斯、鼓和电子(键盘的转身),一共四名成员,比较规范的摇滚乐队配置。胡格吉乐图是民族音乐的代表,呼麦、口弦、马头琴、陶布舒尔,人声和马头琴压不下去的声音具有强烈民族特色,除此之外都是比较常见的处理。因为马头琴和陶布舒尔比其所替代的吉他要更具特色得多,无疑成为核心音色,其他只能配合着来,围着它来,而未能出现多线互动。前几日才看过Efterklang,想到Efterklang的融合度和多层次,阿基耐就显得单一了。并同时可以联想到同样来自蒙古的杭盖。杭盖的现场需要阿基耐翻倍左右的人数好像不无道理。需要更多支持才能融起草原上这些只有二弦却可以堪比小提琴般摧枯拉朽占据核心地位的民族乐器。在熟悉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想要作出创新不仅仅是掌握某个乐器演奏技法的问题,还需要编曲等多方面因素配合。

但阿基耐同名专辑《阿基耐》(2011,也是唯一正式专辑)听上去却不那么摇滚,或者说西方固有模式的运用要少很多。那是一张世界音乐范畴的专辑,更多民族特色。相比而言反而可听性更强。现场听起来表现平平的《摇篮曲》专辑版本要润滑许多,或许女声也更适合此类古老歌谣。这些作品一部分是全新创作,还有一部分改编自蒙古歌谣,蒙古民歌都是没听到过的,出人意料的是现场不少观众非常熟悉,有很多互动,甚至可以跟唱蒙语,蒙语简直是乡音。胡格吉乐图也用蒙语与大家说话,然后再翻译成汉语,并简单解释了一些蒙语歌词。

与张智合作过、并参与过杭盖的胡格吉乐图一展呼麦和口弦技巧,口弦是一种可以营造空灵之感的乐器,看似简单的结构可以因为演奏者的不同发挥而变幻莫测。胡格吉乐图和他来自大凉山的朋友莫西子诗的口弦演奏方式并不一样,具有各自民族特色。胡格吉乐图说口弦是萨满教用来招魂的乐器,显得更加神秘(但他是蒙古族并非鄂温克族?)。有时会觉得抛开西方的方式反而更好,传统乐器和呼麦不是美仑美奂吗?但也可能这其中是听得少、接触少,比较陌生从而导致的新鲜感?反过来,从小接触民族音乐的他们,或许反而觉得西方音乐很有新鲜感?总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会反过来想那些被认为是带着民族特性、但其实核心乐器依然是吉他等常规乐器的乐队,当所谓的民族性成为身上的一部分,于是才会自然流露?就好像有时搜肠刮肚汉语词汇,反而觉得是方言里某个在普通话中并不存在的词汇更准确,于是提笔写之。有时在五彩世界里打转,反而觉得童年的草原才是能让人获得宁静之地?

Ajinai

再说那暖场音乐人莫西子诗使用口弦、吉他、口琴,大致是民谣歌手模式。他用彝族的少数民族语言演唱,语言不通,但听上去歌词重复得很多,大致以简单的自然之物和简单的词语来表达,也有一些民歌改编。和阿基耐比起来要简单得多,蒙古族汉子总是多了些豪气和爽朗的。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