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城堡

九间

城堡 Das Schloss 1996
Michael Haneke 迈克尔·哈内克
片长123MIN,附花絮11MIN

Michael Haneke改编过不少文学名著,最负盛名的应该是改编自耶利内克著名小说的《钢琴教师》。《城堡》仿佛提起的人不多,用Google搜中文资料,区区两页,少得可怜。

我们来看一下导演作为改编文学作品的大师是如何对待这部小说杰作的。

首先是加入大量旁白。据说小说最初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后来卡夫卡才把人物“我”改名为K,并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小说有整段整段的叙述,没有网络时代年轻读者习惯的简短段落,卡夫卡也没有每句对话另起一行的习惯。导演在改编剧本时保留了小说中的叙述。于是影片中通常是这样处理的:K遇到一群小学生,K和老师打招呼,人物言语反而作为背景声音,观众听到一个低沉男声复述画面中的景象:K遇到了小学生,他在和老师打招呼。诸如此类不甚其烦。导演想忠于原作,仿佛不愿意多捏造点对话或者场景出来,而是照搬小说中叙述性的话语。再比如场景切换时使用了短暂黑屏,以模拟小说中场景突然切换的效果。再看收尾。一般而言收尾该有点睛的作用。众所周知《城堡》没有写完,电影该如何收尾值得关注。迈克尔的处理方式是打上字幕:小说到此为止。真是彻头彻尾的忠于原著!

刻意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打破了画面的连惯性。感觉像某个神秘人物在和我们讲故事,客观性被夸大,整个故事不能很好地依靠画面来表达。影片如此忠于原著,自然要努力保留主要情节,却也免不了删些细节。有些人物(比如老板娘)的戏份被大量压缩。有些删减几乎没有意义。比如收尾时应是老板娘打断K和女招待的谈话,片中却换了个无关的人来代替老板娘。不知道是书的版本问题还是导演觉得这种无关轻重的角色完全可以随便找人代替?或是有其他客观原因?在无关的地方作无意义的改动反而是不尊重原著的表现。除此之外影片存在交代模糊的情况,加之大部分场景都光线昏暗,基调不明快,没看过小说的人乍一看,极有可能把人物混淆起来,造成观片断续,感觉沉闷。

故作深沉。片子比小说要枯燥和无趣。有些地方激情不够,有些地方过于模糊化。不是商业片,却也不够艺术。和以前博文中提到过的《卡夫卡》、《阶级关系》比起来我更推荐《阶级关系》。不过说实话,《美国》相对于《城堡》要容易改编。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