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EF: I Am Responsible

九间_

I am responsible

乐队:EF
专辑:I Am Responsible
厂牌: And the Sound Records
风格: Ambient /Post-Rock /Shoegaze
年份:2008.01.19
刊于2008年4月《通俗歌曲·摇滚》

Die For Beauty

2006年,一张标题诱人的专辑《Give me beauty… Or give me death!》给不少后摇乐迷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瑞典哥德堡的后摇乐队EF携为美而死的勇气,融多家之长,充分调动听者的记忆,给听者带来了超完美的聆听快感。

看看And The Sound厂牌的官方“介绍语”当时是怎么说的:“EF有Explosions In The Sky的旋律,Cult Of Luna的力度,Sigur Rós的优美,还有Mogwai的实验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完美的乐队。”一般而言,宣传语往往会夸张一点,不能当真。但这回一番比较却不失实。一个组建于2003年的乐队,一个才出了一张专辑的乐队,年纪轻轻的,竟也不愧对如此夸赞的评价。各方评论基本都将EF和Explosions In The Sky、Mogwai、Sigur Rós等几个重要的后摇乐队联系在一起,再比如“Explosions In The Sky的优美,This Will Destroy You的过程,Mogwai的高潮”等,说法种种,不出其右。无疑,EF确实综合了几位大牌的特点,将美国和北欧的后摇特色加以混合,从而让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之上。依我看来,《Give me beauty…Or give me death!》展现出来的就是Mogwai加Explosions In The Sky,外加够冷、够空旷、够唯美的北欧特色(如Sigur Rós)。Explosions In The Sky式的铺陈展开和积聚能量然后爆发的套路被挪了过来,Sigur Rós后期一些不吵不闹作品的精髓被添了进去,有时候一不小心还宛若Mogwai的忠实追随者。EF这条路走得真艰辛。想要将各种聆听经验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有些难度,搞不好就会被磨去棱角,成为混沌、没个性之作,说谁像谁。EF却成功地在融合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你会觉得有很多乐队的影子,好生熟悉,没有陌生感,却不是任何乐队的翻版。EF想要就一个主题进行深度探讨,想要将日常生活展现出来,这绝非易事。EF在研究日常生活之前还定下了难度极大的信条:“Explosions,Emotions,and Energy”。爆炸、情感和能量,这三者如能完美结合便可达到Post Rock的至高境界,全面感染观众,音乐将激起听者的自身情绪,产生强大的共鸣。这样的音乐能让人大呼过瘾。

EF的五位成员是以玩音乐的态度组队的。一开始就明确目标:要做好听、动人的后摇。所谓达到那三个“E”的高标准。他们一般的架势是三把吉他,时不时会用到钟琴、大提琴、风琴、喇叭等。这些弦乐器连同木吉他帮助他们补足“Emotions”,时不时做出优美、悠长的效果。比如《He Came, He Stayed, He Fell》。再比如加入人声或者电影片断,呈现出杂音效果。代表作《Hello Scotland》既有男声又有女声,这在器乐为主的后摇音乐中并不多见。在《Final Touch/Hidden Agenda》中,人声的出现起到关键性的转折作用,并一度占据主角地位。那个柔和的男声不可或缺,让作品显得有层次,有趣味。在人声之后续上之前被中断的“Explosions”,并一气呵成实现最后的大爆发。而《Tomorrow My Friend…》从头至尾透露出绝望、无可奈何之情。明知不可能还欲挽回,男声字句是悲,随后出现的女声平静地叙述“Emotions”方面的问题,紧接着加 “Energy”,绷紧的弦至最后时刻松开,达到确实宛若Explosions In The Sky那样的“Explosions”,迎来高潮。《We’ll Meet In The End》是完美的收尾,《Ett》这个很棒的开首需要配这么一个收尾。曾经出现过的旋律再次登场,回归平静。

短短六首,近一个小时的跌宕起伏。首张专辑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也算相当不容易。拿到一个中上的总体评价,顺便网络一小撮热衷者轻而易举。

以2006年为界,往前翻,仅2005有一张与Molia Falls、Scraps of Tape共同发行的EP《A Trilogy of Noise, Dreams and Silence》(名字同样诱惑)。其中EF的两首作品《What If I Took A Wrong Turn?》和《I Hear Hearbeats》水准已和后来的专辑持平。2006年发专辑之后EF展开了为期两年的忙碌的巡演,其间有幸和The Album Leaf、65 Days of Static等名声在自己之上的乐队同台献技。结束收获颇丰的巡演之后,2008年伊始,EF就交上让人翘首以待很久的第二张专辑《I Am Responsible》。并紧接着推出《Hello Scotland Remixed》。由Stafraenn Hákon、Isan、Uzi & Ari、Euphoria、Patrik Torsson、Corwood Manual等音乐人重新混音代表作《Hello Scotland》,效果颇好。而新专辑《I Am Responsible》也是由电子音乐人、制作人Patrick Torsson共同参与完成的,使得专辑加重了电气成分,如EF所说,新专辑要有所变化,给听者带来惊喜。

和上回一样,总共六首。开首《Soon》用到人声采样,很棒的电子效果,简短而且激动人心。一个预示着突破和转变的开头。拾起的是过去最弱的一块:“Energy”。这已经彻底从后摇跑到氛围去了。顺势转入下首《TVå》。十余分钟的长度,舒缓平和,一波三折。凝神屏息,发现《Soon》是个幌子,其实也就三分钟热度。第二首热情满满的开头之后不久便由男声出来完成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在完成从“Explosions”到“Emotions”的过渡。不免惊讶于处理上的类似,这惯用的一招是特色、是套路,也是局限。突然插入的一段人声,随即仿佛开始了另一首歌,进入与之前关系不大的另一个阶段。第三首《Bear》一开始回归到上张专辑的风格中,不过起步中规中矩,有些平庸。进中段时开始引入人声,浅唱低吟中风格一变,不小心带入典型Sigur Rós的轨道。出现专辑中最优美的一段。想来《TVå》和《Bear》该是新专辑中最得人心的两首作品了。算《Bear》的感情最足、力度最够。中间一段 Explosions In The Sky式“Explosions”拿捏得很顺手。减弱中引出第四首《Thrills》。本以为《Bear》是承前启下之意,《Thrills》该来点刺激了吧?可惜并非如此。《Thrills》浪得虚名,没什么亮点,拿起美国后摇的常规套路,既不感人也不惊悚,没能让人听到特别的东西。倒是第五首《Appendix》延续了《Bear》之风。虽然加了电的成分,但最终走的还是Sigur Rós的套路。《A Tailpiece》可以让人想到的乐队就多了,有评论拿EF和This Will Destroy You作比,发现二者颇为相似。

事实上,和This Will Destroy You同为一月发行、同为第二张专辑的《S/T》比起来,EF的《I Am Responsible》总体上力量不够,感情不够,过于严肃,也缺乏新意。而且This Will Destroy You有EF这次抛弃得最多的“Explosions”。EF仿佛是学乖了的孩子,爆破总是适可而止,不爽气,不够刺激。旋律优美了,可听性提高了,但是在过多平淡的舒缓节奏中情感也渐渐淡化。EF力图变化之心很明显,但主要还是在一些显然的地方求变,在细节之处求变,总体框架和铺成套路可没变。这第二张专辑往往关系到乐队的生死存亡,第二张专辑如果和第一张专辑的水平持平,那挑剔的听者会觉得没有新意。如果水准不升反降,那听者就坐不住了。殷切的期盼意味着EF必须继续为实现“Explosions, Emotions, and Energy”三者完美统一而继续努力,从而与众多后摇乐队区别开来,而不是湮没在芸芸众生中。

但这张反响不如前一张的新专辑也算年头比较有料的后摇专辑了。

乐队成员:
Tomas Torsson- guitar, vocals, accordion
Claes N Strängberg – guitar, vocals, organ, melodica, laptop
Jonatan Hammar – guitar, vocals, cello, trumpet
Mikael Hillergård – electric bas
Niklas Åström – drums, melodica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