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阶级关系、卡夫卡

九间

《阶级关系》1983

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和丹尼尔·于耶(德)

根据卡夫卡未完成的小说《美国》改编。大约三年前看过小说,很好奇对一个没有完成的小说电影会如何收尾才不至于唐突,于是带着这个问题看完了片子。

黑白片。一开始镜头就对着一幢房子长达28秒一动不动。画面上几乎只有树叶的微微摇动才显示出生机。随后是全黑的底色,白色的简短字幕,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由此正式开始。

开头这个颇出乎意料的定格为全片定下基调。片中的定格比比皆是。从人物出现到离开,镜头都始终保持静止不动。镜头不为人所动,人走后便盯着人身后的树、门之类,人物只是碰巧闯进镜头罢了。而此类镜头中的人物也没有特写,人物和事物一样僵硬。没有多余的动作,有时候甚至是长时间一动不动,和门、桌等保持一致,一直到对话结束或者音乐收尾。提到音乐,片中的音乐和人物表情动作一样节约,只有人物切实听到的音乐,一点多余的背景音乐也没有。摄像机放置不动,从而同时造成空旷、荒诞与真实。镜头的不带感情色彩正好烘托出人物性格的捉摸不定。

除此之外有时候摄像机是规则移动的。单调地重复相似的房屋和树木。有些移动是没有主题的,有些移动是为了捕捉住人物,当人物进入时镜头重新回到静止状态。

当然片子中还是有些人物特写的,一群机械化的人物中有些人物还是有个别非静止动作的。但大基调已定。基本上大段大段的对白是为数不多的“活物”。

回到情节本身。基本忠于原著。但也必定有删节。比如船上找箱子的一段。到亲戚家后对书橱的一段描写。和同伴在路上逛的那段删得也比较厉害。还有旅店里的员工宿舍是通过对白才发现是集体宿舍的,原文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描写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最后招聘的那段省的也相当厉害。最后是在火车车窗外树木的飞快后退中收的尾。这个镜头相当长,能如此收尾算很巧妙了。情理之中,又不那么突然。

不过删去的几段都是我印象深刻的几段。遗憾的是字幕有即便语言不通也能发现的错误。比如主人公到一小姐家中作客时小姐先请他去自己房间弹奏一曲。然后在他房间里小姐又请了一次,而且这次动作幅度比较大。之后又提过一次。片中把中间一次说成女士想弹钢琴给他听。倒是比卡夫卡想的还荒诞,走的还远。

看完片子帮我又回顾了一下小说。片子拍的比小说还要非真实,人物保持一致的基调,风格统一。翻拍名著很不容易,何况是未完的小说,能做到这种份上已经让我相当满意。


《卡夫卡》1991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根据卡夫卡的生平以及《城堡》等小说改编。冲着卡夫卡三个字去,看后发现是商业片。

影片一开始就有惊悚元素,并且把卡夫卡拍的和福尔摩斯、007一般。让卡夫卡和他小说中的人物重合,现实中的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同时出现。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背叛卡夫卡遗嘱的朋友成了他的忠实读者,不失时机出现,并听到卡夫卡亲口转述遗嘱。《城堡》里紧紧跟着K的两个莫名的家伙现在紧紧跟着卡夫卡,成了他的没用的助手。诸如此类。索德伯格还大发慈悲让卡夫卡进到K进不了的城堡里去逛了一圈。黑白片,但进到城堡里是彩色的。可以说导演凭借自己的功力把关于卡夫卡的元素和着电影通常的要素掺在一起,打造出了这个超现实的作家传记。

这么做大概是导演自己对卡夫卡平淡的生平也不抱希望?或者是没有胆量去拍他的长篇小说?导演自己承认此片失误了,承认的一点不错。

出乎意料的收获是片中追捕场景的刺激性绝对不差其它一些乱七八糟的好莱坞大片。反复折腾卡夫卡,让他逃来逃去,查来查去,再死几个朋友,搞得他吐血导演才终于罢了休。不忘让他再给父亲写点信,真是狠绝了。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