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像一块滚石》

九间

年末书架上添置了本Bob Dylan写的书。书架很满,一张纸都挤不下,于是胡乱搬了一部分到另一个书架上。定型后在Bob Dylan左边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右边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和Bob曾经心爱的《在路上》放在一起纯属巧合。那本《在路上》是文楚安的译本,文楚安本身很喜欢《在路上》,亲自去美国沿着作者的道路走过。相比较而言Bob这本书惨多了,简直是被阉割的。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很怪的组合。

说阉割有些太夸张?但确实是让我读着很郁闷的作品。首先这本书的标题就模糊不清。Bob Dylan在2004年10月5日出过一本叫《Chronicles(Volume One)》的书,中文名应该是《传记(第一卷)》。此书广受好评,是美国评出的2004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到了2005年3月29日,Greil Marcus出了一本叫做《Like a Rolling Stone――Bob Dylan at the Crossroad》的书,中文名是《像一块滚石》。显然,前者是Bob Dylan自己的自转,而后者是别人写的Bob Dylan。此书评价一般。2005年1月江苏人民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本叫《像一块滚石》的中译本,作者是Bob Dylan。取了一本书的作者和另一本书的标题。那到底这是个什么样的怪胎?仔细看还有小标题《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翻开一看方确定原来这是 04年Bob Dylan自传的中文译本。

封面用了Bob Dylan的照片,很不错的一张照片,很有Bob特色味道的那种。这和《Like a Rolling Stone》一书封面的出发点相似。而原书由Don Hunstein拍摄的封面现在成了封底。同时密密麻麻加上了很多评论此书如何如何好的文字。于是一本原来有点艺术成份的书就这样成功被包装成畅销传记!

大概是为了赶进度,不长的一本书由两个人分工完成。虽说是博士级高人校订,不幸还是有错别字。传说中Bob Dylan的这本传记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水平持平,有普鲁斯特的特色,直避莎士比亚。简直胡扯。Bob Dylan诗性的文字现在是苍白的超级短句。也远没有《在路上》那种流畅。不过我们还是能零星地看到他的佳句。比如他形容《光荣之路》 时说“这本书就像收音机一样对我放声歌唱”,“格斯里就像旋风一样写作,仅仅只是这些字词的声音,就能让你晕晕乎乎的。随便打开这本书,翻到其中的任何一页,他都在飞速地袭击地面”。这种感觉在看《在路上》时我有。Bob Dylan说书在放声歌唱而且是像收音机一样而不是像其它什么东西真的很准确,而且精妙。那个时候美国就是有这样一些风格的优秀作品,如此激动人心。其它 断落比如他描绘如何找寻新的技巧来演唱和弹奏吉他的那部分,他解释自己艺名由来的部分,遇到一个挂毛主席像和李小龙像的奇人那部分(这是报上推荐时选的断 落),他签约的一些事,他听到好听的音乐时那种和我们无异的冲动,林林总总。这些断落里还有类似尚可的句子,偶有佳句。我相信,国外传媒这样来捧这本书一方面他的确受到那股风潮的影响,他自己在书中也反复提到《在路上》、金斯堡什么的。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说,他已经是被打上时代烙印的过去时,一代代言人,而且已经被神化。他自己出来写的传记肯定会比一个莫名奇妙的人写的要来的好。何况他的文学功底举世公认。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本来他的叙述就很有特色。

但很实在地,我的感受很断续,这本中文译本太多商业元素。果不其然爬上排行榜也算让出版商满心欢喜了一阵。我茫然,我不知道。这或许 是我的错,我敬仰他不过是随大流,或许他本不适合我,或许我被媒体集体欺骗了。毫无疑问的是出版商难纠其责。有点后悔买了它,而且应该把他从《在路上》的旁边取下来,不该放在这么显眼的位置。或许哪天我会把《在路上》也拿下来放到不起眼的位置。因为它代表一种我喜欢的小说风格,却不是长久的,不代表我的人生态度,重新整理的时候我会把更投趣反复翻看的书放上去。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