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Microfilm Live @ MAO

九间_

Microfilm

10-26 周三 20:20-21:20 MAO

法国后摇乐队Microfilm继2007年之后,第二次来上海演出。

有两个朋友去看过Microfilm2007年的演出,有几个朋友表示喜欢Microfilm,我听他们比较晚,印象不是很深刻,如果不是朋友们提醒,几乎完全忘记了他们。

演出是法语培训中心组织的,拿票的时候法培老师会先问你是不是学员。现场仅有个别法国人,大量中国人,其中显然有很多学员,因为Microfilm除了“谢谢,我们是Microfilm”这种中文客套话之外,说的全是法语,台下观众都能迅速作出反应,俨然是法培的法语课外活动,于是我们这种完全不懂法语的人就显得很二。结束后找乐队成员聊天,鼓手表示他英语不行,貌似无法和他做深入一点的聊天(比如聊电影),随后就和一群懂法语的中国青年们聊天去了。于是我们又一次显得很二。在上海看演出竟遭遇语言障碍,这是第一次。

有同去的友人表示Microfilm专辑比现场好,现场不够细腻。我感觉作为一场时长只有1小时、政府资助的免费演出,面对台下大量懂法语的好青年、视觉型文艺青年、文化感受型后摇青年,而不是尖端技术型后摇青年,这样已经足够了。他们没带高超设备,演出中也很放松,当然最关键的,Microfilm不是一个技术特长的乐队,而是一个多元化的乐队,其涉足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后摇这一类。也过电,更具特色的是融入了电影元素。现场作为背景的Video很棒,无论节奏上还是主题上都与音乐结合得很好,大大丰富了音乐本身的内容。他们选择的视觉元素一部分是绘画或者拼贴的一些东西以及处理过的视频片段。另一部分是黑白老电影,涉及爱情片、恐怖片、科幻片、武侠片、悬疑片等等,可谓无所不包,从法国乡颂歌神到中国的白眉道长,剪辑都恰到好处,在高潮时陷入黑暗,在誓言中结束。甚至有一段从食物上餐桌的过程讲到政治,浓缩了人类社会史。通常我们认为视觉形象是对想象力的裹挟,音乐本身可以展开多种可能性,如果出现视觉元素,会将人的想象力往某一个方向引导。不过Microfilm的音乐本身就采用了电影原声的元素,人物对话或者影片中的声效会出现在音乐中,故而当你看到完全对应音乐情节的视频时不会感觉有什么问题,虽然会被画面吸引掉一部分注意力,不会全然去注意音乐细节,但从整体上来说反而对理解作品有帮助,对音乐做了比较好的补充。

他们配的视频貌似也是有变化,有些在2007年并未使用过,有些是特意增加的中国元素,颇有喜感。他们让我想起了因为文化交流的关系方才有机会来上海演出2场的比利时后摇乐队Motek。同样是融入多媒体元素,Motek除了自制视频外还带舞蹈,并有多种光影效果,表现力要更强些。忙一天只为晚上那不到2小时的演出,队员站得高高地亲自一个个检查灯光也让人印象很深刻。

Microfilm

Guillaume Chiron

Microfilm's Signature

Microfilm的签名,共五人,这里有仨,不全。其中,Yohan Landry签名时是蹲着的,写了Love Shanghai。鼓手Mathien用拼音写了“谢谢”,他是个活泼的话唠。Guillaume穿着格子衬衫,也很和善。可惜结束后没看到其他成员。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