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跟着音乐去旅行

九间

喜欢用文字表达的人旅行归来会写游记,热爱摄影的会拍回一堆照片。而音乐人的一次精彩旅行或许就意味着一张专辑的诞生。他们把专辑当作自己的旅行册,用音符作为文字记录下所见所闻,用他们的音乐带领听者走进一个全新的地方。有时候音乐人以陌生者的身份来到了听众熟悉的地方;有时候音乐人向别人介绍自己熟悉的故土,而那里对听者来说却是个陌生的地方,音乐超越文字、跨越全球,传达到了地球彼岸人们的耳畔,地域差异让这些音乐在不同人身上发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有时是新鲜,激起去旅行的欲望;有时是对熟悉的东西产生了新的看法,个中微妙妙趣横生。本期专题就将挑选一些和旅行、和一个城市相关的专辑,让音乐人们带领你贯通北南极、纵横东西方,游览全球。


旅行记

“旅行记”所选专辑或EP都是音乐人作为游客去一个地方采风游玩后,以这次旅行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专辑,一种音乐记录,所谓音乐游记。这些作品分别代表了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游记:忠实记录所见所闻的“新闻摄影记者”型,其音乐好比纪实性照片和新闻报道;从所见所闻升华出个人全新的看法,从整体上对一个地区有所把握和理解的“社会学家”型,其作品好比考察论文;还有专注于旅行中那些个人体验的抒情派,其作品好比抒情散文或诗歌;最后是天马行空的“小品作家”,讲些故事、用些典故,加入半真半假的虚构小故事。游记属于何种类型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的介入多少。在游记中,“我”可以完全不介入,也可以无时不刻存在。“我”介入多少才算好并没有绝对标准,在文学领域,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游记都出过传世佳作,从阿索林游历西班牙国土时留下的那些赞扬西班牙祖国人民和风光的传世优美散文,到上世纪30年代乔治·奥威尔真实记录西班牙内战参展经历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而海明威无论纪实性作品还是虚构小说,都有那么几本成为了西班牙斗牛的绝佳广告。那么,到底怎样的游记才是好游记?且看不同人的不同处理方法。

/// 北极鬼村 ///

领路人:Efterklang
出发地:丹麦
目的地:Pyramiden,挪威属地斯瓦尔巴群岛上的一个俄罗斯村庄
专辑:Piramida、The Piramida Concert
纪录片:The Ghost of Piramida
时间:2012

Efterklang的第四张录音室专辑《Piramida》是最近几年涌现出的优秀专辑中最典型的游记专辑之一。乐队的三名核心成员:Mads Brauer(电子乐器、DJ)、Casper Clausen(主唱)和Rasmus Stolberg(贝斯)曾于2011年8月份去到挪威瓦尔巴群岛上的一个俄罗斯鬼村Pyramiden旅行。这个村落在俄语中叫Пирамида,也就是专辑名所指的Piramida。专辑封面上的抽象图案所指代的也是这个村落,在现场演出中,这个封面造型会有一系列动作变幻,冷色基调暗示村落处于北极圈,极度严寒;一些三角形稳定图案或许暗示着村落本身的位置:距离北极点仅有1000千米。

Efterklang这趟旅行从Piramida带回成千的采样,他们在这些采样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整张专辑的主旨围绕着这个村落展开,出现了诸如《Hollow Mountain》、《Black Summer》这样标识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的曲目,更有《The Ghost》这种标题一语点破Piramida鬼村悲剧的作品,试图反思村庄发展到现在这种半吊子的状态是不是一个历史错误:“Look at the places/Look at what’s wrong”(看看这地方,看看哪里错了)。维基百科告诉我们,Piramida这个我们大部分人从没听说过的偏僻小村子直到1910年才被瑞典人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加入得非常晚。被发现后不多久,1927年即被卖给苏联。苏联在这个寒冷的地方开起来了煤矿开采公司,成为以工业为唯一命脉的单一经济结构村落。随着苏联工业衰退和苏联解体,这个小地方惨遭遗弃,如今基本成了一个鬼城,空留红色苏联留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雕像和建筑。

Efterklang有一首叫《Dreams Today》的曲目,用积极上扬的态度对抗深沉的《The Ghost》。“Do What, do fallen, do stay”(干点什么,消沉还是坚持),思索着Piramida这个小村落当前的发展方向,任其跌倒还是爬起来?据说这个鬼城自2007年开始兴建旅店,未来发展方向是以旅游为主,开展雪地旅游项目。在《Between the Walls》中,Efterklang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为什么“I can’t evolve”?“The Light that gave you hope and turned our records into blur”,散步于阳光下的村落之中,这几个丹麦人想了许多。无论出于怎样的好奇和心理,这个严寒的地方对他们和对我们而言都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类文明发展样板。出于并非为这个村庄着想的别它政治目的对这个地方进行买卖和改造,然后再遗弃,Piramida的孤寂变成了人类自身的缩影。收尾曲目《Monument》便又将视线拉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意味深长的《The Ghost》就令人恍惚,“What makes you feel so dark?”这唱的究竟是Piramida这个北极圈里的村庄,还是我们这些虽然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但关系日益冷淡、抑郁日益明显的人类?到底是什么让你如此抑郁冷漠?

去Piramida旅行前,曾经“人丁兴旺”的Efterklang队中有人离队。不过回来后他们还是请到了好朋友Nils Frahm、Peter Broderick、Earl Harvin等人合作完成专辑录制。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演出,展示了他们的旅行成果,这些演出汇集成现场专辑《The Piramida Concert》,于2013年发行。整个演出过程中那些朋友也和他们在一起,直到2014年2月那场终极的最后一场演出。看着他们演出结束后近30人的好友感谢名单,真是令人唏嘘。作为一个以后摇风格出道的乐队,他们玩过流行、电音、氛围、实验,轻松拿捏各种采样,既可以用碗筷演奏又可以拿着iPad调侃,他们无所不能地爱着这个世界。

补充一提,关于Efterklang的音乐采样和这个城市还留下了影像资料,丹麦导演Andreas Koefoed套拍了一部音乐纪录片《The Ghost of Piramida》,这部纪录片是IDFA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全球最大纪录片节)评出的2012年年度最佳三部纪录片之一。其实之前他们曾经尝试过为专辑配套拍摄旅行纪录片的做法。2010年由Vincent Moon在丹麦小岛上拍摄的含有他那典型Take Away Show风格的纪录片《An Island》正是为2010年Efterklang上张专辑《Magic Chairs》特意套拍的,纪录片长度被剪辑得与专辑相同,展现了Vincent Moon和Efterklang一起旅行中看到的曼妙丹麦风光和Efterklang精湛的室内外现场演出。


/// 混沌中国行 ///

领路人:Bit-Tuner
出发地:瑞士
目的地:上海、北京,中国
专辑:The China Syndrome
目的地:日本
专辑:The Japan Syndrome
时间:2013

Bit-Tuner是一位瑞士的电子音乐人,他因为参与IOIC默片展映的现场即兴配乐而曾于2012年来到中国北京和上海。当时他独自一人为《火星女王艾莉塔》和《星际革命》进行配乐,展现了出色的调控能力。

那次为期超过两周的展映让他有机会在中国和其他中国音乐人合作,并且在中国采集到了许多采样,回去后在位于瑞士的赫尔辛基俱乐部进行了现场演出,向父老乡亲展示了他的旅行收获。最终,这次演出被录制了下来,制成他的个人第一张现场专辑《The China Syndrome》(Bandcamp试听),于2013年2月发行。等到2013年IOIC中国巡演时他已经带着碟来贩卖了。从这张现场专辑中可以听到吐痰咳嗽声音、介绍清朝问题的广播、街头体操、上海话聊天等等许多熟悉的街头声音。有些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在瑞士人耳朵里听来别有趣味。他还重复循环了一些方言,这些方言听上去有了不一样的时髦韵味。从内容上说,他是否清楚“以后我们有钱了想去哪儿去哪儿”这种话的意思?配合着西化电子乐的节奏,有一种错位的疏离感。当电音又渐渐融入传统音乐之中时,你可以感受到他在尝试着调和东西文化之间的差距,用音乐来丈量文化差异。

封面上像人形一样的监控摄像头配合着内容展现出中国带给他的感受:既有古典文化的传承以及让他惊讶的中国语言中的那些绝妙味道,又有很多喧哗烦躁和无法理解的地方。无法理解的地方或许还占大多数。

在发行《The China Syndrome》之后,他照老方法在瑞士的赫尔辛基俱乐部进行了又一场关于2013年春天日本之行的汇报演出,并发行了有一张现场专辑《The Japan Syndrome》(Youtube试听),再一次展现了他对东西方文化鸿沟的思考。或许他跟这个鸿沟杠上了。


/// 荷兰人的中国行 ///

领路人:Matto Frank
出发地:荷兰阿姆斯特丹
目的地:中国
专辑:China
时间:2012

对西方人来说,神秘的东方总是有无限魅力。荷兰音乐人Matto Frank在完成他的中国旅行之后,回到阿姆斯特丹的卧室里完成了这张名为中国的专辑(Bandcamp试听)。和Bit-Tuner类似的是,Matto Frank也在中国录回了许多环境音效,人声、汽笛声,等等。从曲目名《Beijing Bus》、《Shoe Salesman》、《Taxi》、《Zziki Street》、《Metro》中你就可以看出来他去了哪些地方。在我们听来,《Shoe Salesman》中卖鞋人的叫卖声,《Opa Mobile》中演唱的《青藏高原》等都是再司空见惯不过的,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新鲜感和美感了,居然也被收录了过去。在《Alp-Train》等作品中,Matto Frank做出了些优美的东西,但整体趣味上不如Bit-Tuner,对采样处理过于简单。不过这样一张专辑能反映出我们在这位西方人眼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此中差异有点意思。


/// 七年奥斯陆 ///

领路人:Jürgen De Blonde、Kristof Roseeuw、Johan De Wilde、Heleen Van Haegenborgh
出发地:比利时
目的地:Akerselva河,挪威奥斯陆
专辑:Akerselva
时间:2014

Akerselva是流经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条河流,将奥斯陆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这张以Akerselva为标题、以Akerselva河流流经区域地图作为封面的专辑捕捉的就是这条河流周围的景象。在专辑的封底上写着专辑的创作起源。2004至2011年期间比利时艺术家John De Wilde经常沿着Akerselva河散步,他拍摄了大量照片,用图文记录了Akerselva河周围的点点滴滴,汇编而成将近三百页的书籍《Akerselva-Oslo 2004-2011》(Akerselva-奥斯陆 2004-2011)于2012年在比利时发行。三名比利时音乐人Jürgen De Blonde(Köhn,电子乐器)、Kristof Roseeuw(贝斯)、Heleen Van Haegenborgh(钢琴)看到这本书后非常感兴趣,于是在John De Wilde的图文游记基础上发展创作出了这张专辑《Akerselva》(Soundcloud试听),当然,专辑的设计由John De Wilde亲自操刀,作为亲历者,他也是这张专辑的参与者之一。

在这几位音乐人中,电子音乐人Jürgen De Blonde或许是最不陌生的一位。他化名Köhn在这十几年中发行过许多专辑,1999年的同名专辑即叫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在《Akerselva》中,他们采用了极简的处理方法来反应城市中潺潺的流水,加入一些可能是模仿鸟叫等周围环境声音的音效,他们用音符替代照片和文字重新展开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旅行。John De Wilde相当于说帮助这三位音乐人前期用7年时间采集了丰富的素材,而这三位音乐人为John De Wilde的视觉作品增加了全新的纬度,一次有趣的跨界合作。


/// 挪威静思 ///

领路人:Mount Eerie
出发地:美国
目的地:挪威
专辑:Dawn
时间:2008

化名Mount Eerie的美国民谣歌手Phil Elverum这张舒缓的民谣专辑《Dawn》全部创作于他在挪威旅行期间。Mount Eerie是一位敏感柔情的民谣歌手,这体现在他木吉他自弹自唱的悠然中,也体现在他以个人生活为出发点的歌词中。和前两本“游记”不同,这是一本记录生活经历、会抒发个人情绪的游记。Efterklang对一个鬼村进行了抽象,并且由村及人进行思考;Bit-Tuner冷静客观地记录了所见所闻,但看不到他本人的经历。而到了Bount Eerie这里他会说我如何读书、学习历史和唱歌,我晚上怎么度过。Bit-Tuner的曲目名是冷冰冰的TCS编号,而Mount Eerie则会出现《I Say “No”》、《My Burning》、《I Have Been Told that My SKin iS Exceptionally Smooth》这样的含有第一人称“我”的歌名。他也没有在挪威采集过什么环境声音,不是做电影配乐的,核心乐器就是吉他,并不花哨。但是他看上去从挪威的寒冷、月光和森林中感悟到不少东西,重新探讨了我如何听、如何看的问题。他多次提到月光,并且纠结于《Cold Mountain》,整个看上去并不是一次观景为主的旅行,而像一次心灵之旅。

如果你购买了黑胶版本,那么你可以得到许多他的绘画,以配合他在挪威获得的这些感悟。如果你更幸运地买到了这张专辑的CD版本,那就还能得到一本144页厚的小书《Dawn – Winter Journal》(黎明-冬日志)。这本书有着仿木质的硬皮外壳,很森林风,很清新自然。内容非常丰富,收录了他2002年到2003年之间那个冬季在挪威小屋中居住时创作的画作和写下的文字,外加若干他自己拍摄的彩色照片。“喧宾夺主”到其实应该反过来把CD看做是这本旅行书的附赠礼品。图片和文字同样体现了全能才子Phil Elverum的才思,丝毫不会弱于他的音乐。

因为他的朴素自然和相当超值的包装,这张专辑为他积累下了不错的口碑,为2012年大获好评的双碟套发和后来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 墨西哥迷幻之旅 ///

领路人:Beirut
出发地:美国
目的地:墨西哥
EP:March of the Zapotec / Holland EP
时间:2009

Beirut的创作核心Zach Condon是公认的旅行爱好者。他辍学游离中东的经历是他吸取民族音乐特色发展自身民谣特点的基石。他早先的专辑每一张其实都是一次游历,从东欧各国到长居法国,他从各种人事经历中发现亮点,他的音乐从古到今,无不畅谈一番,并且他是个典型文学青年,第一张专辑名字就包含“古拉格”(出自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从小同时使用西班牙语和英语的他曾整整一年的巡演途中都随身带着厚重的西班牙语原版《2666》。文学漫游和现实生活中的游历同时充实着他的音乐,从歌曲内容到民乐取样都可以听出来。这其中最算得上是旅行作品的或许是《March of the Zapotec》和《Holland》这套双EP。当时他去了一次墨西哥,被墨西哥萨博特克文明所吸引,于是研究起了墨西哥这种当地民族的音乐和语言来,请到当地乐队与之合作,回来后交出《March of the Zapotec》。

这张专辑吸取了墨西哥的音乐元素,同时带着Beirut之前几张作品中的欢悦风格。不过或许从内容上来说并不是一张可以称为游记的作品。Beirut热衷旅行采风,但他的歌词内容无不与生活和个人体验相关,看上去用词简单,但同时玄幻抽象,更像是诗歌、童话或者寓言故事,这些歌词具有很大的解释空间,不同的人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张双EP看上去更像是在讲述夫妻之间的关系,比如《My Wife, Lost in the Wild》(我的妻子,迷失荒野)中唱到:“You’ll send your eyes your heart to me / Where would I be?”这样一些歌词内容没有清晰出处,也不是Condon个人经历。他很少会写反应一个地方当下生活环境或自然风貌的歌词,但是他会借鉴一个地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与当地人交流,使用当地的民族音乐作为基本曲调素材。他就像过去采集民间故事的说书人,而不是现代意义上旅行攻略撰写者。他的音乐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美。


故土乡愁

有些音乐人用最大热情来描绘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的祖国。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抒情,是一次再发现和内容梳理。而对国外的听者来说便是一次全新的、相当不错的旅行。谁旅行的时候不希望得到有当地人指引,带你看旅行手册上不会讲到的本土化特色东西呢?和以国外游客身份做的游记比起来,本土音乐人挖掘本国城市或景点的时候显然带着不一样的视角,对地球另一头的我们来说,充满新奇。

而有时他们在做一次国内游,不是带着A国看B国的心态,而是带着A州看B州的心态,对国外游客来说,那就是挖掘出了各地文化的细微差异。

/// 美国追龙 ///

领路人:Paul Simon
地点:雅园,猫王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的豪宅
专辑:Graceland
时间:1986

美国知名民谣乐团Simon & Garfunkel成员Paul Simon的单飞专辑《Graceland》曾被《滚石》杂志评选为史上最佳500张专辑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过极佳口碑。其实这张专辑并不是为某一次旅行做的旅行笔记,选择它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作品与旅行休戚相关,就比如专辑同名单曲《Graceland》。这首歌并未描绘猫王的豪宅看上去怎样,而是着墨于讲述年轻男女去雅园的经历。问这个纽约的女孩为什么来到田纳西州,走过密西西比河?他们自己也说不上,但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去雅园。“I’m going to Graceland / For reasons I cannot explain / There’s some part of me wants to see Graceland”。整首歌跟猫王也没什么关系,猫王只是一个象征,雅园也可以看成是象征,除了反应当时的社会环境,Paul Simon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年轻人的心理,精准到你现在再听这首歌依然觉得不过时。在现在的青年人心中雅园的地位可能并没那么高,但他们依然是“looking at ghosts and empties”。《Graceland》已经流传了几十年并,并无疑会继续流传下去,不被时间吞噬。


/// 壮哉芝加哥 ///

领路人:Sufjan Stevens
地点:美国伊利诺伊州
专辑:Illinois
时间:2005
地点:美国密歇根州
专辑:Michigan
时间:2003

美国民谣音乐人Sufjan Stevens曾经一时冲动想出了一个极为夸张的计划:为美国50个州每一个都创作一张专辑,这个计划显然会被搁浅,因为50张专辑实在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不过这个计划却留下两张相当杰出的民谣作品,一张是2003年发行的讲述Sufjan Stevens家乡密歇根州的专辑《Michigan》,另一张是2005年发行的讲述密歇根州临近州伊利诺伊州的《Illinois》。《Illinois》后来成为当年当仁不让的各大媒体年度最佳专辑,并且冲入Billboard,一举让在独立音乐世界走红、但是并不主流的Sufjan Stevens跃入主流,成为当时全美最当红的民谣男歌手。听Sufjan Stevens很有范儿。

Sufjan Stevens是个强大的考据派,他仔细查阅了大量关于伊利诺伊州的资料,从出现大量完整句子长得令人发指的曲目名开始就令人惊叹,内容博古喻今,相当庞杂,歌词丰富多彩,曲调悦耳动听,在此不详细陈述专辑内容,一旦展开又将是长篇大论,留给听者自己去温故。想要了解这两个州,Sufjan Stevens的专辑是最佳选择。

当然,首推单曲肯定是伊利诺伊州最知名的城市《Chicago》。


/// 家乡在冰岛 ///

领路人:Sigur Rós
地点:冰岛
纪录片:Heima
时间:2007

转投主流大厂牌EMI旗下后冰岛乐队Sigur Rós发行了一套带有精选性质的双CD纪念专辑《Hvarf/Heim》,并同时发行了双DVD版本的音乐纪录片《Heima》(土豆在线看Youtube在线看)。Heima在冰岛语中就是“Home”(家)的意思。这套纪录片不仅是Sigur Rós多年音乐创作的总结、记录了他们的演出实况,并且同时可以看作是一部绝佳的冰岛风景纪录片,几乎是近年来最佳的一部冰岛风光片。影片中你可以看到Sigur Rós或在室内演出,或在户外演奏,当地人穿着冰岛特色花纹的毛衣自由地围坐在周围,恬静放松,音乐对于冰岛人来说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但同时不可或缺。伴随着他们的音乐,影片拍摄了冰岛的海岸、山峰、温泉、房屋、蓝天,将北欧岛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冰岛是空旷、冷艳的,蓝色和黑色的冷色调,迷雾和水蒸气,除了火山喷发的时候外,其余时间都是宁静安详宛若仙境。看到这个美丽空旷的冰岛,或许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音乐那么淡定优美。而Sigur Rós也曾明确承认祖国对他们的音乐有多么大的影响,毫不保留地表达着对这个小小国度的喜爱。他们拾起海边的石头作为乐器,在美国演出时高唱冰岛国歌,俨然是祖国的代言人。很多人就是因为喜欢上冰岛的音乐,从而萌发了去冰岛旅行的想法。

早在2005年另外有一部关于冰岛音乐的纪录片《Screaming Masterpiece》,也是来到冰岛取景,拍摄了从Björk、Sigur Rós、Bang Gang、Múm等知名音乐人到不知名年轻音乐爱好者的现场演出或者是谈话录,企图反映出当时冰岛音乐的发展状况。在那部影片里也可以看到无限美丽的冰岛风光。


音乐影像

每年都有不少与音乐有关的纪录片,记录下乐队成员的日常生活、音乐创作过程、现场演出盛况等等乐队的方方面面。牵扯到旅行和各国风光的时候,就更加容易想到用影像来配合音乐,共同呈现一个更加丰满和完整的作品。尤其是乐队去了那些平时并没有很多人涉足的地方,影像显得更为珍贵。这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过的Efterklang带领我们认识的新地方:Piramida。


/// 英伦三岛神秘海力量 ///

领路人:British Sea Power
地点:英国
专辑:From the Sea to the Land Beyond
时间:2013
地点:爱尔兰
专辑:Man of Aran
时间:2009

British Sea Power创作的两张电影原声专辑《From the Sea to the Land Beyond》和《Man of Aran》都与英伦三岛的海岸线相关。或许是British Sea Power的乐队名字(英国海洋力量)叫得好,所以英伦三岛的海滨故事才会这样不止一次地找到他们当代言人?

2012年的纪录片《From the Sea to the Land Beyond: Britain’s Coast on Film》由Penny Woolcock导演,如标题所说,讲述了关于英国海岸线的故事,比如英国这个岛国的沿海自然风貌、英国人如何在海滨生活、繁衍。British Sea Power对于参与和自己祖国相关的纪录片音乐创作非常感兴趣,整张原声专辑水准也非常高。他们重新取用了过去高口碑专辑如《Do You Like Rock Music?》(2008)中的曲目,去掉了几乎所有人声部分,仅保留了小段人声演绎,并重新创作混编,以便使之更适合于作为配乐在电影中出现。你还能在《Heroines of the Cliff》等作品中听到英国的海浪声等真实声音,英国的沙滩、悬崖、海浪、野外风光好像就在眼前。这些处理都加强了整张原声专辑的可听性,展开了一次曼妙的英国海岸之旅。

另外一张原声专辑是老片翻新重配音乐。1934年的黑白老片《Man of Aran》是美国导演Robert J. Flaherty拍摄的关于爱尔兰西岸岛屿阿伦群岛上渔民生活的纪录剧情片。影片2009年发行DVD版本时找到British Sea Power负责全新的配乐创作。影片用到许多纪实性的素材,British Sea Power的音乐也力争吻合渔民的生活。艰辛的捕鱼生活,岛上女人们的故事,海岛自然风貌,来自南部的声音等等都可以从这张原声专辑中找到。


/// 刚果(金)的矿石之痛 ///

领路人:Verma
出发地:美国芝加哥
目的地:刚果(金)
专辑:Coltan
时间:2013

来自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的迷幻乐队Verma的这张专辑非常有意思,标题《Coltan》(Bandcamp试听)是指钶钽铁矿。不仅封面是矿石照片,曲目名也全部是矿石,比如钽铁矿、铌、锡石、钨锰铁矿等等。用音乐来描绘矿产倒并非出于对地理的热爱,而是因为这张专辑其实是乐队为The Vice杂志出资拍摄的纪录片《The VICE Guide to Congo》(刚果(金)指南)所作配乐的节选。刚果(金),也就是民主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这个非洲国家拥有全球最大钶钽铁矿储量,解决了全球80%的钶钽铁矿需求。上天的赐予不知是福是祸?世界离不开刚果(金),因为刚果(金)有矿产,而正是为了争夺钶钽铁矿,这个地方爆发了连绵不断地战争,独立后持续打仗至今。相传矿产都被军阀走私以便购买枪支弹药,解决部队日常开销。整个国家迄今都贫困潦倒,经济从来没有复苏过。

反应刚果(金)这个国度现实问题的纪录片肯定是无法绕开钶钽铁矿。Verma的配乐深沉、严肃,可以说是配合这些沉重的黑色矿产本身的特征,更主要的是面对刚果(金)这种局面实在是欢乐不起来。满目热带风景外,还有穿着军装的士兵和人们无助的眼神。这是一场并不轻松的旅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The Vice网站上找到这部带公益性质的纪录片,你可以免费在线观看


/// 古巴寻路 ///

领路人:Buena Vista Social Club
地点:古巴
专辑:Buena Vista Social Club
纪录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
时间:1997

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这一趟古巴游经常被人们提到。在文德斯来到古巴之前,古巴的本土音乐因为历史和政治原因养在深闺人不知,在文德斯的古巴行之后,这里的音乐随着纪录片《Buena Vista Social Club》而被世界各国的人们广泛知晓。文德斯对拍摄音乐纪录片颇有心得,他的镜头捕捉岛了古巴这些上了年纪的音乐人演奏和歌唱的真实情况。在文德斯的推动下,他们的演出走出了古巴。这张原声专辑和这部纪录片是Buena Vista Social Club重要的留念。


/// 在南极点弹吉他 ///

领路人:Henry Kaiser & David Lindley
目的地:南极
专辑:Music for Werner Herzog’s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纪录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时间:2007

德国新电影运动四杰之一的杰出电影导演华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受到友人邀请,带上摄影师一起去南极旅行,他将这次旅行的过程拍摄成了纪录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整部影片从赫尔措格坐飞机降落到南极科考站麦克默多站开始,拍摄了他在南极营地里的生活和旅行经过。他在基地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畅谈。他在冰面上观赏风景,看成群结队的企鹅,观众还可以跟着作曲家Henry Kaiser的水下摄影镜头到南极的海底世界探索一番。邀请赫尔措格去南极玩的正是与他多次合作过的这位作曲家Henry Kaiser。是Henry Kaiser带赫尔措格到他在南极的驻扎地参观,他同时是这部小成本纪录片的制片。

这部真实的纪录片所有的音乐顺其自然由Henry Kaiser亲自操刀。他负责在南极的声音采样,以及吉他、乌克丽丽等多种乐器的演奏,并且担任原声专辑制作。Henry Kaiser的朋友、出色的美国吉他手David Lindley(因与Jackson Browne、Ry Cooder等人合作而为人所熟知)协同负责吉他等其他乐器的演奏。在影片中,大部分的声音效果以南极的自然之声为主,吉他只是辅助性质。在拍摄到科考人员的生活时,可以看到Henry Kaiser等人的小型演奏会,一个节日,悠然自得的冰上吉他弹奏。电影原声专辑延续了影片真实质朴的宗旨,从看到冰面、飞机着陆开始,重现了此次旅行的过程,以旅行经历为曲目划分处。假设你没看过电影,也能从这张原声专辑中感受到纯正的南极风貌。在南极这个极寒的环境中,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没有隔阂地聚集在科考站,音乐就像是孤寂的回声。


尾声

从北极到南极,足迹遍布六大洲,一场环球音乐之旅之后,或许对音乐和城市、音乐和旅行摸索出了一点点看法?无论音乐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有多深,只要是能记录下超越时代、超越个人情绪、让更多人产生共鸣的东西,就会被听者记住。在遥远的地方种下种子。


刊于《通俗歌曲》2014年3月号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