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Siddhartha》:在河边

九间

书名:悉达多 / Siddhartha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 Hermann Hesse
译者:Hilda Rosner
出版社:Bantam Books

去年下半年,国内再次出版黑塞文集,依然只是文集而不是全集,其中继续缺少黑塞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悉达多》(台译《流浪者之歌》)。此书有过中文简、繁体译本,但如果摒弃网络这条万能之路,我们能在书店里很方便地找到的只有英译本《Siddhartha》。(注:2009年终于有了简体字本——2009年3月补充)

从读者角度来说,英译本读来相当畅快。这种畅快让人回想起阅读杨武能译本《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ß und Goldmund)时的情不自禁。这种相似让人惊讶,却也恰恰体现了小说跨越语言障碍的能力。黑塞清新的文风再次发挥到极致,灼热的情感奔泻而出,少年的迷惑和对自然的亲近依然是主要意向之一。《悉达多》作于1922年,当时现代主义小说已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黑塞行文淡定自若,保有德国浪漫主义遗风,上溯对永恒和美妙事物的歌颂,下溯个人生存的探讨,并难能可贵地使小说富有诗性,此种“不时髦”乃奇迹。导致黑塞几乎不像一个二十世纪作家。

写作《悉达多》对黑塞而言再正常不过,其实是很特殊的一件事。Siddhartha,源自梵语,唐代玄奘法师将其译为悉达多,即释迦牟尼的称号,意为“目的达到的人”。当时黑塞刚对东方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进行了一番研究,并深陷其中。《悉达多》讲述了一名叫悉达多的婆罗门青年离家出走、游历世界、找寻人生终极意义的故事。可以算作黑塞对佛教研究的总结,对释迦牟尼从寻找“我”到苏醒的全过程的再造。

黑塞也关注外部世界,反思战争。在《悉达多》之后黑创作过苦楚的、充斥希望破灭氛围的小说。黑塞写作《悉达多》并不意味着他投身宗教,他写讴歌自然的小说也并不代表怀揣田园梦幻。黑塞最后的隐居山间和海德格尔隐居黑森林有些许相同之处。黑塞重视个人自我培养和人的觉醒,在这部小说里,黑塞对人还是报有希望的(在《悉达多》之后,战争促使黑塞写出绝望之作,那是后话)。黑塞重视内心世界的完善,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黑塞注重天地和谐统一,注重精神世界,注重诗性地生活。

《悉达多》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一瓶越久越醇香的酒。当刚开始跟随悉达多上路时你是迷惑的。你不知道悉达多该去向何方又将会去向何方。越往下走困惑越不再是困惑,你的心也越是明朗。至全书读完,身心俱静,顿觉超然于世俗世界,心怀暖意,心明眼亮。你以为悟出了真谛,然,事隔越久反而越不能理解悉达多。隔了一阵,居然觉得完全不理解悉达多了。感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悉达多》像打开了一扇门,并不是要你从此向佛,而只是指引你关注一种古朴的思维方 式。佛教的奥义在二十世纪初鼓舞了一批人,现如今混沌世界上,佛教乃至其他东方文明依然可以给予我们以帮助。

刊于2008年2月《通俗歌曲·摇滚》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