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The Pitchfork 500:生生不息的非主流

九间

2008年,音乐评论网站Pitchfork出版了一本书叫《The Pitchfork 500: Our Guide to the Greatest Songs from Punk to the Present》。推荐了从朋克(Punk)至今(1977-2007年)30年间的500首“Pitchfork口味”流行歌曲。

所谓“Pitchfork口味”,就像成立于1967年的美国音乐杂志《滚石》是摇滚乐(Rock)的风向标,成立于1995年的Pitchfork是另类音乐(Alternative Music)的标杆,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独立摇滚(Independent Rock Music)。《滚石》的英雄是Bob Dylan,John Lennon等老一代摇滚人,而Pitchfork的英雄是Thurston Moore、Thom Yorke。Pitchfork会说,摇滚评论界通常认为1976年是个元年,但朋克的诞生对摇滚乐而言并不是新的起点,而是终点。Pitchfork标榜的音乐从此拉开序幕。

1995年,Pitchfork成立。创始人Ryan Schreiber特别强调,那时还在用Netscape。是网络的出现,让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学识、没有任何写作经验的男孩有机会评论独立音乐,写一些这辈子不可能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当白天上班养家、晚上到小场地演出的Ian Curtis和他的朋友们刚开始做音乐的时候,他们或许想像不到日后会这么红。Sex Pistols让英国小青年们觉得做音乐原来是如此简单,拿起吉他,想写就写,想唱就唱。DIY精神洋溢,传统突然山崩地裂。回望那个年代,其实当时做音乐一点也不简单,像Mission of Burma,没有各种奖项,没有电台推荐,设备也很传统,没有电脑,可能也没有观众。只是做一点新鲜音乐而已。哪像现在,在卧室里就可完成音乐制作,卧室音乐(Bedroom Music)如雨后春笋,还有Myspace、Bandcamp这样的网站帮忙推广,一旦放上网络,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听到你的音乐。Art Brut在新千年的互联网时代依然唱着组个乐队多么简单,但难易程度其实已经大不相同。显然,说到那些前辈,书里满是赞美。

随着音乐产业化的推进,主流唱片公司一度如此强势,80年代开始,电台排行榜和销量渐渐成了一切。签约主流唱片公司意味着商业包装,向销量看齐。在那个年代,有勇气耐住寂寞做自己喜欢的音乐需要巨大的勇气,难度也越来越大。可能就是,在工作之余不断投入,却不来钱,或许还会得不到家人理解。所谓的独立精神便源自这种义无反顾的坚持。

回到事情的根本,Pitchfork推崇的另类音乐到底是怎样的音乐?如此多的前辈努力做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很神奇的是,没有人能说清Alternative到底代表着什么,它没有任何音乐上的共性。Alternative通常翻译成另类,但同时有非主流的意思。唯一的特点大概是不同于主流音乐的音乐,包括所有新诞生而未成型、没有跃入主流的音乐。它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是独立音乐,由签约独立厂牌或者没有签约的歌手做的音乐。这其中又是千变万化,无法划清界限。有些没有签约的歌手做的也不过是很主流的流行音乐,而有些有特色的独立音乐人在成名后转投了主流厂牌。独立乐从诞生缘由、以及目前丰富的形式两个角度来看都无法作出音乐技术或风格层面上的定义。Pitchfork最推崇的独立摇滚(Indie Rock)主要贡献是做传统摇滚所不敢做的事,从而反过来让传统摇滚听上去越来越与时代脱节。除此之外,还兼顾一些别具一格的电子乐、氛围、后摇、Hip-hop等等。报这些给国外乐评人丰富稿件用的音乐风格名可以报很多,到RateYourMusic上看看,眼花缭乱。Pitchfork不在专辑或者歌曲下面注音乐风格,他们显然早就意识到,这些音乐可能有些很相似,但总体上完全无法归类。摇滚乐的子孙们与摇滚乐割裂,与流行乐分道扬镳,他们只是听起来不同,一个严禁陈词滥调的激情世界。伟大的音乐人总是与所有人都不同,而且,也不会重复自己。引起其他人模仿他们,或者,根本无法模仿。比如,谁能模仿Kate Bush?谁能学会Bradford Cox的腔调,谁又知道Radiohead下一步棋会怎么走?非主流精神就像Electric Light Orchestra所说,他们一直认为他们在做来自未来的音乐。以至于这个70年代的乐队的歌听上去像21世纪初年轻小乐队做的Indie-pop。真的如此想,真的如此做。何尝不像为后人写书的司汤达?

1977至1979年,还能看到老前辈Iggy Pop和David Bowie出现在Pitchfork的推荐名单上。书中称电子班霸kraftwerk的《Trans-Europe Express》参与孕育了Hip-hop。Cybotron、Yellow Magic Orchestra、Gary Numan和Daft Punk,全都受到kraftwerk影响。显然更需要渲染的是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的诞生。Brian Eno意外受伤,朋友开的音乐音量不对他又没法走过去调,此种状态给了他启发。这么一个阴差阳错的传奇故事。James Chance and the Contortions开启No Wave时代,影响几乎所有后来的Punk-funk。这段时期几乎全部是从现在的眼光去回看当初的创始人、奠基者,有乐队的影响,也包括独立厂牌的影响,比如“工业革命”。

步入80年代,Queen和David Bowie达到巅峰(1981年,然后就没有以后了)。Kurtis Blow成为第一个签约主流厂牌的说唱歌手,Hip-pop的发展。Joy Division和New Order,Pitchfork选的最多的歌就是来自他们。哥特(Goth)教父Bauhaus,Paul Weller此时大概还想不到步入90年代中期他能成为英式(Brit-pop)的教父。Franz Ferdinand从Orange Juice那里偷师。Cocteau Twins、The Jesus and Mary Chain、The Cure在不同音乐类型里开创新局面。舞曲的蓬勃,新技术革命。

1991年,独立界的Woodstock——Lollapalooza音乐节创立。Pavement的反工业步伐更加稳健。Nirvana为另类音乐推开主流音乐大门,他们有多么红,经历过90年代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主流摇滚电台都被所谓的Grunge笼罩。90年代还是流行偶像称王的年代。那些制造偶像的人总是什么流行就包装什么,已经成为主流很久的摇滚乐电台和杂志纠结于此,错过了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Very Small Array上的近年Billboard和Pitchfork年度最佳单曲风格统计很清晰地表明,谢天谢地,Rock已死。在另一端,Dream-pop、Hip-hop和Brit-pop走红。毫无疑问Pitchfork认为Oasis只是看起来比较美好,他们更偏好Pulp:只有Pulp有反Brit-pop精神。值得记住的还有Elliott Smith,和影响整个90年代音乐的Radiohead。那些伴着我们成长的歌。以及早期Post-rock的萌发。

到了本世纪,所选的音乐就更加熟悉。其实整本书都是Pitchfork平日写乐评的风格,时而流露出小乐迷的仰慕表情,时而来点八卦。要么就是歌功颂德,为这些曾经的非主流立丰碑。Pitchfork津津乐道的内容开始变成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乐队和歌手如何步入主流。Feist、of Montreal、Modest Mouse都通过商业合作创造出销量奇迹。独立乐队开始冲击Billboard,此书出版时Arcade Fire还未拿到格莱美。网络时代,独立乐队根本不需要MTV、Billboard、格莱美和CD。人们开始对着MP3写评论,乐队不怕去销售渠道没有覆盖的地区演出,依然有大量兴致勃勃的歌迷。我们跳过被商业化笼罩的年代,我们的英雄是70年代末的DIY达人。我们活在环境最宽松、资讯最丰富的年代。这三十多年的历史眼看着就要奔向更加多姿多彩和无法定义而去。

Pitchfork最后提到的是2007年。2007年可能诞生了当代最棒的另类音乐。从Very Small Array的数据来看,这一年也是Pitchfork和主流媒体典范Billboard口味最不同的一年。而此后,到了独立音乐网站扎堆的2011年,再看Pitchfork的年度榜单,和其他榜单已经没什么区别,一面大旗正在沦陷,只是不怕没有垫底的。诱人的可能是它报个榜Apple还要配合着插一些广告。当Pitchfork被《纽约时报》承认,当自己已经成为标杆,它又该如何保持非主流精神?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写于1962年的《时代精神》中指出,趋利的产业机器和勃发新点子的独立团体不过是互相依附的关系。当产业机器供血不足,他们就会向Arcade Fire、Sigur Rós们伸出双臂。生生不息的非主流们,这只是循环?

参看:完整曲目单。此书目前可以在亚马逊中国上买到。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