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文学的价值?

九间

《文学的承诺》中王乾坤老师说搞文学评论一类只有两条活路,一是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另一是洞见最本质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的文学研究没有意义。

看了之后我企图去理解老师的想法。老师在书中很多的看法确实是不错的。老师反对文学的政治化、道德化,提倡文学的反朴归真。同时,老师也意识到过分的为艺术而艺术也会走极端。老师最强调的是文学本身的无罪和无用,让文学卸下担子,轻松上阵。老师反对滥用术语,反对给文学过多的套子和帽子,反对一切强奸文学本身的行为。

我的理解是文学作品应当回归到作品本身。由作品本身和社会、人类发生关系。过多的牵绊比如历史意义、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对理解作者本身的意义等都不是文学真正的涵义之所在。老师举例说,杯子用来喝水的,但杯子也可以用来压纸,用来养花,用来捉小虫子等等。但杯子最重要的是盛放液体,没有了这个作用杯子也就不是杯子了。老师的这个例子出现了几次,归根结底说的是反朴,说的是归真。剔除无关的事物,来考虑一下文学的本质,这是每一个研究文学的人所必须面对的,绕也绕不过去。

老师的这两条活路也是本着这个原则来提出的。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个,所谓“活路”二字也是我自己这么理解的,并不是老师的原话。所以如果你以为本文是纳博科夫式的小说分析那就大错特错了。本文不过是我看后的一些想法罢了,是“我”的想法,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想法。我的这些想法由这本书引起。此前我也一直困惑过写作的未来,王老师恰好从根本入手,来帮助我理清思路。照老师的看法,我之前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无意义的。首先我从没有深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去。我的根基不深。从来没有出过自己生长的城市,从来没有仔细研读过代表中国思想的书籍。看翻译过来的国外小说是最无用的。而且我也不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读者。一本书看下来绝对达不到背诵某些断落,牢记某些精华的地步。留下来的是感觉和我的理解。这些理解有的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成为最常见的读后感。大部分模糊了,消失在空气中。完全凭兴趣,对文学没有任何乞求。过往,无一留下。我也没有理论根基。没有抱着哪套理论反复研究过。

有时候我在想,作为一个读者我的立场是什么?作为一个作者我的立场是什么?我的原则是什么?我要产生怎样的文字?我要一个怎样的结果和过程?我更重视的是什么?我的理论体系是什么?

均是无解。在文字泛滥的今天,我还在这里制造没有意义的垃圾。耗去时间还无所谓。我对学习外语(比如英语)没有兴趣;我记性也不好,诗句背不出,电话号码也背不出;我明白确实我做过太多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我没有完全投入到周围的人群中,指引我的到底是什么呢?

想要通过一本书发现指引自己的是什么简直荒谬可笑。王老师也研究美学,有一点我欢迎,或许指引我的是“美”。隐藏在这些艺术品背后的“美”,生活之美,或者是人性之美。

再或者是“我”之美。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