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拾遗

九间_

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具体的展览信息和大量介绍及图片参见豆瓣活动页面
想要有直观效果并了解更多作品信息,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去不了现场的,可参见网上展览
由于知名作品的图片很容易搜索到,而且很多人拍过照了,我就不用200万像素手机添乱了。比如:

Damien Hirst的《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1999)
查看详细信息,或者从“豆和薯条”开始,在豆瓣相册上不断翻看“上一张”查看该系列全部13张
场地有限,该系列并没有悬挂在同一面墙上,我第一眼是被其堪称完美的排版吸引,根本没考虑字面上的意思。我想我应该属于英国文化协会推广英国文化的面向对象之一,因为这是我头一回看到《最后的晚餐》。细读文字时才开始体会字面含义以及背后的用意。

有些作品非常好玩,于是我就笑了。比如:

Matt Franks的《嘭!!》(Fooooom!!, 2000)
Julian Opie的《在散步的苏珊娜》(Suzanne Walking, 2005),以及《工作室事件》(Incident in the Studio, 1982)
Bob and Roberta Smith的《水泥船》(Concrete Boats, 1996)

二楼以及一楼入口处的作品主要是近几年英国艺术家的作品,主要特点是很未来,很好玩。虽然有些作品主题不轻松,而且会受到文化差异、个人鉴赏力等因素影响,你可能无法第一眼就看穿作品背后的含义;但这些作品观感都很好,开放,没有用老套的隐喻,有趣味性,有美感。我以为懂与不懂不是衡量作品好与坏、个人审美能力的指标,关键是作品能与观者产生多大互动。美到能让你停下脚步,这是产生良好互动的第一步。

民生最大的厅在一楼,几乎占据整个露面。该厅全部用来摆放Jeremy Deller and Alan Kane的《民间档案》(Folk Archive, 2005)。该系列很不“未来”,林林总总普通人提供的藏品汇集在一起,展现出来的是英国人珍藏的英国文化,我们所不熟悉的英国民间艺术汇总。基本上就是普及英国文化来着,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有一些平时不大看到的东西。我随手摘录一些小细节。比如有一本专门讲英国手工艺的书,涉及各种编织活图案和技法:

scrafts

这本书放在英国平淡无奇,但在我们这里,普通书店较难找到类似的书。英国曾是手工艺大国,这方面文化平时较难接触到。

类似的,还有专门介绍稻草人的书:

稻草人

现场有一本专门介绍英国各地节日的书,同时匹配照片、几段视频和等比例模型介绍英国的节日。其中,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个:

顶着着火的柏油桶在人群中交接。很疯狂。

甚至还有犯人的画作,普通老百姓的请假条,西汉姆的旗帜,等等。

犯人画作

左边是Grayson Perry的《无处不在》(Out of Nowhere,2008)局部,右边是意外发现的机器猫。 = =

很要紧的一件事情是,我在红坊发现了一个很漂亮的废墟,随手记录了下来,如果找个相机,选好时间摆好位置拍效果可能会很好吧:

废墟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