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少年困惑

九间

穆齐尔处女作《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1906)是其文学理论的成功实践。穆齐尔曾说,描写16岁少年只是一个花招。成人“被太多东西搞得复杂化”,而少年恰处于思想成型时期,对外界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应。以少年的困惑作为第一次展现个人思想的平台再理想不过。

为了勘探特尔莱斯的反应,作者准备了耸人听闻的校园暴力作为外部刺激。与众不同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分辨善恶、树立道德观的层面,没有一句说教。反而以极端的“伤风败俗”事件为背景,试图去“展现那些还很少有人看见的东西”。困惑特尔莱斯的不是暴力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巴斯尼的心理状态,许多个穆齐尔雕琢的瞬间本身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力,每一个能让敏感的特尔莱斯有所触动的瞬间。

特尔莱斯的困惑还来自自身的冲动。穆齐尔花大量笔墨在特尔莱斯的内心变化上。将特尔莱斯如何痛恨小偷巴斯尼,又如何对巴斯尼产生兴趣、被巴斯尼吸引,到最终厌恶巴斯尼的整个过程展现了出来。此中有非常多的心理分析。在这部卓越的小说中,你看不到艺术作品中占主流位置的抽象情感,诸如源头不明的坚定不移的爱情、无法消解的仇恨。有时特尔莱斯的情绪变化和外界毫无关系,只是他自己想通了某个问题。而这种极富个性的情感变化也随时可能朝反方向发展下去。作者在尝试通过特尔莱斯的个人体验赋予情感个性特点。“所谓的生活中的伟大情感的神话”不复存在。

或许因此穆齐尔曾被誉为最早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引入小说的作家。但远不止这些。事实上穆齐尔对由心理学来主导非理性领域持怀疑态度。他在小说中努力把握的不是单纯心理变化,而是人物内在非理性的变化,企图把握人物意志。在这个过程中,虚构故事变得现实,达到一种奇异的效果。读者能从内到外穿透性地全面把握特尔莱斯这个人物。

特尔莱斯除了接受来自非理性的考验,还质问理性。虚数让特尔莱斯万分不解。虚数代表纯数学领域的假设,而数学代表理性。借助特尔莱斯的困惑展现了现实中我们无法讨论理性、无法传授理性的尴尬。借助特尔莱斯的求索,展现了寻找思考方向的过程。

至此,小说已经包含了人类最主要的思想冲撞。有人说小说具有社会学意义,寓言了“理性化的现代社会走向专制与暴力的必然性,以及制度对个人的压制”。其实穆齐尔把握住的是精神层面的败坏,而不仅仅是制度问题和战争问题。小说把镜头对准了特尔莱斯这一个体,分析思想的形成,以及这个时代思想的疾病。穆齐尔力求“把一切从其通常的意义中分离出来”,他的实验近乎疯狂。这样的小说势必格外精彩。


[ 奥地利 ] 罗伯特·穆齐尔,施显松 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刊于2010年2月《通俗歌曲·摇滚》

这篇小简介是去年写的。回过头来看,我始终觉得这是一部很厉害的处女作,我无法把激动的心情完全表述清楚。当然这部小说有很稚嫩的地方,明显不是成熟之作,也不完美。如果有人说它形式结构堪称完美,开了某某先河,多数是瞎掰。但我以为比黑塞、曼的早期作品要强上许多。读维特都没有读特尔莱斯来得激动。小说确实展现出一种经典作家才有的深邃。关注点不同能让作品分出高下,其次才是表现形式。或许这和穆齐尔其它作品给我的印象比较好有关系,先入为主了。可能还有时代因素在作祟。穆齐尔当年的时评看上去就像在写当下的社会。很有意思。

该小说德语原标题:Die Verwirrungen des Zöglings Törleß,对应的英文翻译为:The Confusions of Young Torless,直译是少年特尔莱斯的困惑,而不是“学生”。看完小说你会觉得他首先是个少年,其次才是学生。作为学生,因学生身份引起的困惑只是他众多困惑之一。众所周知,许多德语作家早期作品喜欢写湿润的少年故事,美国小朋友四处冒险准备发大财的时候,德国小朋友正瞪大他们秀美的眼睛。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