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另一种门道——2015年合作与单飞专辑选

九间

合作无界。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埋头苦干一阵后,有些会去联合一些可以互相激发灵感的小伙伴们,看看能不能擦出新火花,发现新世界。有些音乐人在现有乐队照常维系的情况下,穿插于不同的乐队,和不同的音乐人玩一对一单独合作,或者自己出出个人专辑解解闷。每年都有很多音乐人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尝试。有时他们会跨界,像Rihanna、Kanye West和Paul McCartney合作单曲《FourfiveSeconds》,也是无所谓摇滚、Hip Hop的界限,反正都在流行音乐的大范畴内。有时他们会跨国合作,比如EUS、Postdrome和Saåad绕了整个地球、克服时差困难才完成了合作。如今互联网帮助了不少独立音乐人。有时音乐人发生合作只是好友相聚,本身没想太多。偶发合作还有可能变成常态,激发出下一次合作,甚至干脆催生出一支新乐队。无穷的新鲜感和好音乐也正是从这些合作的缝隙中涌了出来。

乐队和乐队合作

乐队和乐队合作是最不常见的形态。个别乐队成员要搞好关系还好弄,乐队所有成员都要做好合作准备就不容易了。要知道大家都是个性独特的人。

FFS

FFS(Franz Ferdinand + Sparks):《FFS》6月

Franz Ferdinand主唱Alex Kapranos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FFS不是闹着玩的副业,他们是很正经的,他们希望FFS可以同时给Franz Ferdinand和Sparks的歌迷带去惊喜。FFS不是一时拍脑子,Franz Ferdinand结识美国摇滚乐队Sparks已经超过10年。Sparks成立于1971年,华丽摇滚、迪斯科,玩过很多风格。Mael两兄弟里年纪稍长的Ron Mael已经69岁了,而新世纪才成立的后朋复兴团Franz Ferdinand中最年轻的队员只有34岁——Sparks几乎可以说是父辈级的。Franz Ferdinand多次表达了对Sparks的敬仰之情,说和他们有许多可以聊的地方。

不过合作的结果是一张并没有广获好评的专辑。这张专辑有许多地方过于Franz Ferdinand,Alex Kapranos的低沉人声和强烈的节奏是Franz Ferdinand的招牌,这些都融入了专辑中,尤其《Call Girl》这样的曲目,如果去掉一些迪斯科元素,就是一首标准Franz Ferdinand作品无疑,主旋律的走势都很接近。这张专辑几乎每一首歌都企图大声叫喊,结果除了气势单品《The Man Without a Tan》和《The Powe Couple》,其他都过于面目模糊。《Police Encounters》的开头或许不错,虽然听上不像这个年代的。《Dictator’s Son》又有些LCD Soundsystem附体,保持原有节奏,稍许触电,能跳得起来,还有几首慢歌调剂,总的来说这张专辑处于一定水准之上,却遗憾显得破碎和不规则。从过去财产中寻找灵感甚至直接找前辈合作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创作方式,但一不小心也会让自己陷入死胡同无法走出来。目前看来《FFS》并不是一张可以和Arcade Fire《Reflektor》相媲美的专辑——虽然《FFS》听上去有类似的野心。

Wavves x Cloud Nothings:《No Life for Me》6月

连一天到晚吹捧Cloud Nothings的Pitchfork都说早年Wavves和Cloud Nothings过于相似。同样是美国乐队,都是有点噪的独立摇滚,都很年轻。区别是Cloud Nothings连续推出《Attack on Memory》(2012)、《Here and Nowhere Else》(2014)两张在各大媒体的年度最佳专辑列表上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的大热作品,人气已经扶摇直上,超越了Wavves。可惜Cloud Nothings苦心经营日渐清晰的概面目在这张合作专辑中再次沦陷。这张专辑听上去那么混乱,那么青春,比Cloud Nothings自己一片混沌的现场清晰一些,但更稚嫩。稍许有些特色的是《How It’s Gonna Go》,有点盯鞋风格,一点点Titus Andronicus的感觉,但也仅此而已。并不是亲戚同胞好友在一起就一定可以擦出更多火花的。

不脱团的单飞

不解散乐队却发个人专辑,找一伙朋友发泄在乐队中无法发泄的创作力,尽情任性一把。这是玩票还是专心的?交给音乐人自己掂量啦。

Carl Barât and The Jackals(The Libertines):《Let It Reign》2月

有一些红得烂大街的英伦乐队即便散伙了大家还是猛盯猛等个人专辑。比如年初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的《Chasing Yesterday》,还有Carl Barât and The Jackals的这张《Let It Reign》。差别是Oasis依然不见复合希望,Noel Gallagher单打独斗估计还要好一阵。而跟肥皂剧一样来来回回折腾的The Libertines去年赶在Carl Barât发行个人专辑之前已经重组,今年年中还宣了新单曲《Gunga Din》,9月新专辑《Anthems for Doomed Youth》箭在弦上。乐迷们除了在The Libertines的演唱会现场为他们的激情大叫大喊,听一下Carl Barât的个人专辑也是必须的。这张专辑足以说明The Libertines的新专辑将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至少证明Carl Barât没有江郎才尽,堪称定心丸。当很大一部分听众已经放弃了The Libertines的时候,当一部分媒体纷纷举起低分牌的时候,Carl Barât交出的作品远比大家想象中的出色。整张专辑完成度高于雷声大雨点小的FFS,既有激情的地方,也有《Beginning to See》这样的委婉小清新,简单好学,已经可以想象这些曲目现场演绎大合唱该是怎样的感人景象。Carl Barât的实力绝对对得起他的超高人气。

Policy

Will Butler(Arcade Fire):《Policy》3月

Will Butler作为Arcade Fire主唱Win Butler的弟弟,Arcade Fire的成员之一,一直是现场演出时最神经质的人之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他一直在Arcade Fire中扮演角色,从来没有发行过个人专辑,在《Her》里的创作也是他和Owen Pallett的合作,可以说《Policy》是他第一次单独走到台前,向世人展现自己的能力。

这张专辑最为吸引人的还是颇具Arcade Fire最近一张专辑风格的舞曲作品,比如《Anna》。这种传承包括他的唱腔和群魔乱舞般随性的舞姿两部分。其他一些作品偏向民谣和独立流行,辅助以钢琴,有的曲目很复古,有小的爆点,但总体来说并不能给人留下太深印象。如果这是Will Butler自娱自乐的项目,那还好说,就他这张专辑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和乐队中其他几位新古典高人比起来确实有明显的差距。替《卫报》做的根据每日新闻自编曲目的实验反而更有趣味一点。目前看来走红形势不明朗。

Jamie XX(The XX):《In Colour》6月

英国舞曲界最当红的炸子鸡无疑是The XX的Jamie XX。他获得XL力挺的首张专辑《In Colour》不负众望在英美两地都取得良好销量,并且口碑一路飘红,人人都说好。Metacritic平均分高达8.7,可以说提前预定了各大媒体年末最佳专辑榜单的席位一个。

最早跟在Mount Kimbie、James Blake、Joy Orbison等人后面出来当DJ的Jamie XX,在组队The XX之前已经对舞曲颇有感觉。8岁的时候他就见识过身为DJ的两位叔叔如何表演。在The XX之外,他已经通过这几年的磨练,悄悄成为了一名出色的DJ。作为一位觉得自己独自创作才能出最佳状态的控制狂,他一个人兼顾了创作、制作、录音、几乎所有混音,甚至封面设计。XL给了他这个平台,并且邀请Jamie XX崇拜的Four Tet,还有Alicia Keys、Young Thug等人参与合作,The XX两位好友当然也添砖加瓦,贡献合作,这些都让整张专辑变得足够有卖点,具备流行起来的基本元素。

绝不是心理作用,有The XX另外一位成员Oliver Sim参与合作的《Stranger in a Room》听上去最像The XX的作品,去掉前面的铺陈,整个处理方式都是The XX的,而且也是专辑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么说并无贬低Jamie XX的意思,其余曲目充分展现了Jamie XX对不同电子音乐的自由把握,尤其是一些独自完成的作品,比如《The Rest Is Noise》、《Gosh》。却也无法忽视有多人协助的《Sleep Sound》、《Obvs》撑起另一片场面。他忽然就成了伦敦DJ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一位88年出生的英俊年轻男子,从获得水星奖的年轻乐队The XX中走来,干着最能代表英国青年文化的DJ工作,驰骋在一个个夜店里,前途如封面一样闪耀着璀璨的七彩。

当然也有泼冷水的高冷媒体存在,譬如The Quietus,tQ大概是唯一一家说Jamie XX坏话的英国媒体,为Jamie XX居然代表了英国文化感到忿忿不平。年轻的Jamie XX的这张个人专辑乍一听很惊艳,耐听性不够,毕竟还是稚嫩的他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多人合作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独自行动的音乐人联合起来做点东西。人少好办事嘛。往往电音、新古典、Hip Hop的音乐人不组乐队独立创作的情况非常多。

Ólafur Arnalds & Alice Sara Ott:《The Chopin Project》3月

古典科班出身的Ólafur Arnalds想起了自己的老传统,拉着德日混血古典钢琴家Alice Sara Ott出了一张肖邦作品集。号称要让更多人走近古典音乐世界所以才开始搞新古典音乐的Ólafur Arnalds总算是捡起了一点成果,而不是用一些自己已经用习惯的方式快速出作品,在同一水平上反复。不过他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处理肖邦,做了一些改编的。Alice Sara Ott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作为科班古典音乐出身,不止一次做全新尝试和跨界,和多位年轻有才音乐人有过合作。不知两人联合起来送上的年轻版肖邦是否真的能把更多年轻人拉回来听古典。

Michel Banabila & Oene van Geel:《Music for Viola and Electronics II》3月

顾名思义,这是荷兰音乐人Michel Banabila和Oene van Geel合作的第二张专辑,他们的第一张专辑是2014年发行的《Music for Viola and Electronics》。一次合作之后他们不过瘾,决定再次合作,他们特别想要试试看中提琴和电子音乐在一起能否擦出更多可能性。如果你对纯器乐感兴趣,推荐尝试一下这张既能弄出混沌嘈杂效果(《Chaos》),又能神秘莫测(《Hephaestus》、《Radio Spelonk》)的专辑,探索着古典乐新的可能性。

Colin Stetson & Sarah Neufeld(Arcade Fire):《Never Were the Way She Was》4月

同为Arcade Fire的巡演班底成员,且都是古典乐科班出身的新古典音乐人,Colin Stetson和Sarah Neufeld应该有许多共同语言。两人各自的单人专辑也是向来口碑叫好,如若搭档,一定是颇为令人期待的。

两人曾经联手负责2013年的影片《蓝色随想》(Blue Caprice)的音乐,相识多年,却始终没有出过合作专辑,这张新专辑是头一遭。

Colin Stetson在结束了战争三部曲之后,选择了女性主题,问题是也并没有带来什么轻松愉悦向的作品,感觉他会在严肃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对惯常喜欢Colin Stetson的人来说,第一首《The SUn Roars Into View》已经足以激动起来。而《The Rest of Us》等曲目无不是Colin Stetson习惯性手法的再次运用。调和性作品就是Sarah Neufeld的功劳了。很特别的一首是《With the Dark Hug of Time》,黑暗程度更进一步。最后的《Fight》也是格外亮耳。

或许因为两人都带来过特别高质量的专辑,期望值过高,这张听上去反而谈不上有超越性的惊艳,属于达到了一贯的经得起反复重放的水准。Colin Stetson年年或者每隔两年来一张这样的专辑,已是相当满足。

Anthony Donovan & John 3:16:《Of the Hex and Its Likenesses》4月

单单是放在Bandcamp上试听的一首《Of the Hex and Its Likenesses》片段,就足以勾起胃口。呼风唤雨和紧张的气氛确实容易令人想起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John 3:16本人今年还有新专辑上档,其中氛围作品居多。

Todd Rundgren,Emil Nikolaisen,Hans-Peter Lindstrøm:《Runddans》5月

这是一张阵容豪华、口碑却意外走低的专辑。Lindstrøm一贯可以获得众媒体的高分,这张却显得平庸许多。当然,并不是忽视其他成员的存在。这张听起来不够集中,不够有力,像Lindstrøm一样飘忽。

I Declare Nothing

Tess Parks & Anton Newcombe:《I Declare Nothing》6月

Tess Parks甜美的长相和她老成的嗓音反差巨大。2013年才发行过首张个人专辑《Blood Hot》的Tess Parks,不仅烟熏妆、刘海长发,造型嬉皮复古,嗓音也仿佛是Patti Smith接班人,仿佛是被烟熏过头的嗓子,男人一般的嗓子。音乐选择为新迷幻走向的民谣,在传统路数上开拓出新鲜感。

这次找来的合作者Anton Newcombe是老团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的带头人。Anton Newcombe带来很多他擅长的原声吉他表现方式、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特色的鼓和吉他,更多老派的做法。或许可以说,Tess Parks在Anton Newcombe的引导下演绎着过去疯狂时代的回音?怀旧歌迷或许会喜欢这张和当下流行趋势毫不相干的专辑。

Oscob & Digital Sex:《Overgrowth》7月

这张电氛专辑给人的感觉就和封面一样如沐春光。《Echoes Through The Forest》之类曲目真的如森林中的回声一样轻柔舒服,令人想要微微眯上眼睛放松一会儿。鸟鸣、蝉叫、雷雨声、狗叫等森林中的环境音被收录在专辑中,搭配上年轻人简单明快的处理方式,不仅是清澈的感觉,同时很青春。在企图营造出一点点恐惧气氛的带人声曲目比如《Hypersensitivity 私の唯一の快適さ》、《Complex》和带念白的《Perfect Storm》中,透露出的还是青春活力。这股气质拿去作为游戏配乐毫无违和感,无忧无虑的大自然体验。

这张专辑由德国的Oscob和美国的Digital Sex联合完成。两人都是20多岁的Vaporwave狂热爱好者,Oscob在Tumblr开博传播他的喜好,并创作音乐放到网络上。Digital Sex也在网络上创作音乐,他通过Tumblr认识了Oscob。Oscob曾经吸过毒,现已戒毒并找到了工作,Digital Sex还是在读学生,地域差异、时差问题、阅历的巨大差异都没能阻止两人成为好朋友,当Oscob问Digital Sex是否要一起合作一张专辑时,Digital Sex毫不犹豫,两人一拍即合。

在一张合作专辑的背后作支撑的,往往是双方多年来的情谊和缘分。《Overgrowth》又何尝不是一个音乐支撑起整个人生的普通励志故事?

Sing Into My Mouth

Iron and Wine & Ben Bridwell:《Sing Into My Mouth》7月

Band of Horses的主唱Ben Bridwell和Iron & Wine(Samuel Beam)是超过15年的老朋友,他们坐到一起,出了这么一张《Sing Into My Mouth》翻唱专辑,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重新演绎了那些他们喜欢的歌曲,他们选择的比如Talking Heads、Spiritualized、David Gilmour(Pink Floyd)、JJ Cale、Peter La Farge等,从七八十年代老乐队到新一些的乐队,都有。

这张翻唱专辑充分展现了两人的品味,当然,本身并不具备多少新意,表现中规中矩。更像是一对朋友闹着玩,怀念一下逝去的美好时光。

Circe(Hilmar Örn Hilmarsson、For a Minor Reflection的Kjartan Hólm、Sigur Rós的Orri Páll Dýrason和Georg Hólm):《Circe》8月

Hilmar Örn Hilmarsson曾经和Sigur Rós合作过一张电影原声专辑《Angels of the Universe》(2001),Sigur Rós负责两首歌,其他都是Hilmar Örn Hilmarsson的作品。时隔十几年,Hilmar Örn Hilmarsson和Sigur Rós再度合作,不过这次合作对象不包括Sigur Rós的主唱Jónsi。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为活跃的Sigur Rós成员非Jónsi莫属。他不仅发行个人专辑,还和男友Alex组成Jónsi and Alex发行甜蜜小清新专辑。这回另外两位Sigur Rós成员:鼓手Orri Páll Dýrason和贝斯手Georg Hólm迎头赶上,也要在Sigur Rós之外搞搞其他旁支亲戚项目:Georg Hólm拉上了自己的弟弟Kjartan Hólm,也就是For a Minor Reflection的激萌吉他手,For a Minor Reflection发行首张专辑《Reistu þig við, sólin er komin á loft…》(2007)的时候他年仅18岁。

这张专辑为1929年的老片《秀中秀》配乐(The Show of Shows),就像British Sea Power给《阿兰岛人》(Man of Aran,1934)、Simon Turner为《珠峰史诗》(The Epic of Everest,1924)、Nicolas Jaar为《石榴的颜色》(1969)创作原声专辑一样,属于当下流行的为老片配乐范畴。为了配合《秀中秀》中丰富多采的马戏杂技演出,这张《Circe》的音乐元素特别丰富。可以找到拥有刺激节奏特别电的《Lila》、《The Crown of Creation》,这是和Sigur Rós完全迥异的风格。还有特别摇滚的《To Boris With Love》。Kjartan Hólm也抛弃掉了他在For a Minor Reflection中略带青涩的甜味后摇,当然你还是能在《The Eternal Feminine》等曲目中找到钢琴的存在,这也是Hilmar Örn Hilmarsson擅长的地方,有些作品甚至有一点点后摇残余,但只是残余,不同于Sigur Rós,也不同于他们第一次电影原声合作。

大部分人或许会惊讶于黑白老片为何往往反而会让音乐人释放出更多潜力。这或许是画面的魅力吧。《The Crown of Creation》和《Hyperbole》里藏着的会不会是更真实的、那个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的阴暗神秘的Sigur Rós?

EL VY(Matt Berninger、Brent Knopf):《Return to the Moon》10月

这个夏天The national并不空闲。Bryce Dessner晒音乐节上和最爱音乐人Haushka、Samuli Kosminen、Jónsi等的合照,Aaron Dessner晒和Bon Iver、Colin Stetson等人的录音室工作照,各种吊胃口。大家各种忙碌的时候,The National的主唱Matt Berninger也没闲着,他和多年好友Brent Knopf(Menomena前成员,现在名号是Ramona Falls)组成EL VY,组队风声一出,就直接是第一首单曲《Return to the Moon(Political Song for Didi Bloome to Sing, with Crescendo)》,并放话10月发专辑。

这首歌有一点点Menomena的逗趣独立流气质,Matt弟弟Tom Berninger参与拍摄的低保真MV,模模糊糊还卡飞的MV总算是捕捉住了Matt抖腿摇曳时的背影。在The National如日中天的当今,无论多简单的曲调,Matt的人声和歌词就是成功的保证。这张合作专辑非常令人期待。The National各位朋友纷纷“外出”合作找灵感,展现了特别良好的势头,他们未来的下张专辑估计会吸收更多不同元素,Dessner兄弟释放着对新古典、纯器乐的热情,Matt继续展现着摇滚乐队主唱的个人魅力。

单人与团队合作

一个人插入一个团队,倒也是仅次于个人单飞的热门合作方式。

EUS, Postdrome & Saåad:《Different Streams》2月

这是一张跨国合作的暗氛专辑。EUS(Jose Acuña)来自拉美的哥斯达黎加。Postdrome(Charlie Floyd)来自英国,但Charlie Floyd一直在亚洲各个城市之间转悠,官方说法是平均每15天换一个地方。Saåad(Romain Barbot和Grégory Buffier)来自法国图卢兹。这张专辑的录制耗时5个月,辗转于英国伦敦、法国图卢兹、哥斯达黎加首都圣荷西、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吉隆坡,混音是在希腊(Byron Christodoulou负责,他同时是Saåad多张专辑的混音)。这些音乐人母语不同,位于不同城市,时差问题很严重。而且你要注意到这并不是一张拼盘,每首作品都是他们联合起来克服时差问题共同完成的。

有趣的是,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合作,早在2012年,他们就联合发行过专辑《Sustained Layers》。在短暂合作之后,他们一度回归常态,各自都发行过多张作品。贡献了这张亚洲风情封面照的Postdrome个人作品最为黑暗、沉闷。Saåad知名度更高,去年的《Deep/Float》是Bandcamp上较为热门的作品,很耐听。而EUS有一种第一耳上瘾的魅力。但都比不上联合起来的作品,无怪乎,他们自己也怀念起初次合作的成果,有了第二次合作。你可以感受到四个人联合起来的专辑中同时有着三方烙印,比Saåad自己的作品多一些激情,不会像Postdrome的作品那样始终在低气压地带徘徊,从《Wait》中的肃穆,到《The Only Path》中的紧张气氛,他们的合作让专辑有了更多变化。激情的开首,不沉闷的收场,不同的河流。他们被A Closer Listen评价为黑暗艺术领域的大师,这张专辑被Drowned in Sound评为今年年初最佳Drone专辑,毫不为过。合作就是为了碰撞出火花来,找到了对的他,就会有下一次合作。

Sour Soul

Badbadnotgood & Ghostface Killah:《Sour Soul》2月,《Sour Soul Instrumentals》5月

多伦多乐队Badbadnotgood通过之前几张专辑的尝试,俨然已经成为年轻一代融合爵士乐队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早期的自主发行作品中巧妙地将Hip Hop元素融入爵士中,这几位学爵士的年轻人还对Rap曲目进行了纯器乐版改编。但到了第一张真正由厂牌发行的专辑《III》,他们淡化了Hip Hop的浓烈气息,发扬了在爵士方面的所长。不过Badbadnotgood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始终都是Hip Hop风格铁粉。在多伦多的第一场演出就和Rap界音乐人和制作人产生了联系,其中的关键人物是Frank Dukes。Frank Dukes曾经和50 Cent、Ghostface Killah等巨星合作过,乃业界名人,而Badbadnotgood这几位学爵士的小伙伴是Ghostface Killah的超级粉丝。多年后,通过Frank Dukes的介绍,他们争取到了和Ghostface Killah合作的机会。Ghostface Killah是Wu-Tang Clan成员,也发行过许多个人专辑,Badbadnotgood以双手拱月的姿势迎接Ghostface Killah加入他们。《Sour Soul》的封面上是Ghostface Killah,音乐上处处透露着Hip Hop气息,Badbadnotgood的爵士成为辅助性装饰,而Ghostface Killah是专辑的核心主角,一切听上去都和《III》不同,喜欢Ghostface Killah的可以听一听、瞧一瞧,70后前辈是如何提携90后年轻人的。

值得一提的是,5月Badbadnotgood还发行了一张名为《Sour Soul Instrumentals》的专辑,纯器乐版本的《Sour Soul》,意味着这是一张去掉Ghostface Killah人声的和Ghostface Killah的合作专辑,可能更Badbadnotgood。

Ghostface Killah也没闲着,完成合作不足半年,7月份的时候他发行了和Adrian Younge合作的专辑《Twelve Reasons to Die II》和配套的《Twelve Reasons to Die II Instrumental》,合作方式类似,联合创作专辑,加一张纯器乐。此外Ghostface Killah和MF DOOM合作组的团DOOMStarks今年还有张新作《Swift & Changeable》要上,目前尚未公布发行日期。

Seasonal Hire

Steve Gunn & The Black Twig Pickers:《Seasonal Hire》2月

美国民谣歌手Steve Gunn被The Quietus笑称为你总是想要和他一起演出的人。他随Kurt Vile、Wilco等音乐人和乐队巡演,他出色的吉他演奏水平总是得到大家称赞。The Black Twig Pickers成员Mike Gangloff是另一位很看好Steve Gunn的人。2013年,Steve Gunn就和Mike Gangloff合作完成了民谣专辑《Melodies for a Savage Fix》,今年的这张《Seasonal Hire》是他们二度合作,5首曲目中的一首还是来自2013年的合作专辑,做了新的演绎。

Pitchfork认为这张专辑听上去更像The Black Twig Pickers的专辑,而非Steve Gunn的专辑,情况确实如此。Steve Gunn懂得如何配合其他个性突出音乐人,如何让合作出来的作品更具特色,而不是展现自己的特色,于是乎他也被部分媒体诟病为过于热衷与别人合作,而没有留足够多的时间做自己的音乐作品。

抛开Steve Gunn的个人发展问题不谈,这张《Seasonal Hire》应该算是上半年最特别的民谣专辑之一,因为The Black Twig Pickers所代表的立足于挖掘民族音乐的民谣已经是新专辑中并不多见的“珍稀品种”。Mike Gangloff的口弦极为销魂,《Trailways Ramble》中凝结了对过去时代的所有美好幻想。口弦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仿佛本身就具有打通时空隧道的能力。而长达16分钟的《Seasonal Hire》是另一次神游。

MERZXIU

Merzbow + Xiu Xiu:《MERZXIU》4月

《MERZXIU》这张专辑从名字就不难看出是日本著名噪音音乐人Merzbow和美国实验乐队Xiu Xiu的联合创作,有点类似Moderat的名字由来:Modeselektor加Apparat。

这张在4月18日国际唱片店日发行的唱片店日特别版专辑总共就2首,Bandcamp免费开放试听,属于漫长而没有太大波澜的噪音作品。双方都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Jamie Stewart和他的Xiu Xiu向来以怪诞著称,合作出来的专辑更可想而知。算是做给双方乐迷听的小礼物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之后双方并没有立即一起巡演,而是分头进行巡演。此外,Merzbow和瑞典萨克斯风手Mats Gustafsson、匈牙利鼓手Balázs Pándi、Thurston Moore在4月还发行了一张合作专辑:《Cuts of Guilts, Cuts Deeper》。Merzbow、Mats Gustafsson、Balázs Pándi曾经在2013年发行过他们联合创作的处女专辑《Cuts》。后来Thurston Moore加入其中一起创作,有了新的火花,也就“Cuts Deeper”啦。

Explosions in the Sky & David Wingo:《Manglehorn》6月

电影配乐是音乐人互相合作的高发地带,这已经是Explosions in the Sky和David Wingo第二次合作。双方曾合作为2013年影片《雪崩王子》(Prince Avalanche)配乐,那张专辑从头到尾透着小清新的气息。导演大卫·戈登·格林(David Gordon Green)紧接着《雪崩王子》后的影片《乔》(Joe)还是找来David Wingo负责音乐。大家已经连续合作了,依然不过瘾,到了大卫·戈登·格林2014年的新片《曼戈霍恩》(Manglehorn),几乎算格林御用的配乐人David Wingo再次找来Explosions in the Sky。

这部讲述孤寡老人生活的影片据说是以烘托阿尔·帕西诺演技为主。配乐上轻柔文艺,和《雪崩王子》时期类似,和Explosions in the Sky辉煌期的作品无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重复出现的主旋律部分,即《Lightning and a Bottle》、《Peristalsis》中的钢琴段落。而其他一些曲目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显得相对平庸,只是在《The Purge》等个别曲目有一丝丝燃的地方。Explosions in the Sky近些年连续发表电影原声作品,越来越远离后摇了。


写于8月,刊于《通俗歌曲》9月号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