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EF Live @ YYT

九间
EF

暖场:21 Grams
3-5,22:00,育音堂

看完演出我立即在新浪微博上说,如今的后摇现场一个比一个POGO得厉害。印象里最先闹腾的是比利时乐队Motek,准备僵持着“聆听教诲”的听众情不自禁地摆舞起来。后来瑞典乐队Pg.lost在中国跑了N个场子,气氛可用滚烫来形容。EF要来中国大约也是去年的时候开始疯传,Pg.lost演出取得成功后不久,传闻就开始带着确定的口气。日思夜想,昨日最终盼到一支比Pg.lost更Rock、现场更火热的后摇乐队。

Daniel

现在冷静下来回忆,几次POGO都是同一批人策动的,包括两个疑似来自瑞典的金发女生,一直带头嚷嚷。可能是托儿,也可能是真的热情泛滥。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场子里的拥挤程度堪比春运。十点的演出,九点半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在POGO开始之前我几乎无法站稳,根本无法转身,顶多转动头部。虽然YYT极度英明地拆除了酒吧区域的墙壁,拓展了演出场地,场子比Pg.lost来的时候要大了些,但完全无法缓解前胸贴后背的局面。在这种环境下居然开始POGO了。每次EF把音墙砌起来下面就躁动。更难以理解的是,POGO居然成功了,几个狂热分子还能转个圈啥的——可见无论多么拥挤,只要想挤总能挤出空间来,诸位早上挤地铁的对此一定要有信心。在此种混乱场面下,Daniel两次跳水,还朝同一个方向,两次我都被迫练习了托举——顺便乱摸胸口和头部。真无敌。他属于乐队中的“定时炸弹”。常见工作都是交给Tomas来解决,人声和吉他,默默地做好一切铺垫工作,抒情的Solo多半是Tomas完成,无影手的艰巨任务也是他来干。Daniel穿着白底老虎头T-shirt,圆领里露出蓝色和红色的纹身,两个手臂上都有醒目纹身。他负责吉他,人声,口风琴,一小段鼓,管理各种采样——比如女声,也猜他们不会为了个别歌曲带个女歌手过来。EF乃双吉他双人声。通常两位吉他手工作互相交替,高潮部分的策动往往是Daniel,整个节奏把握貌似他占很大比重,煽动观众情绪的事情都是他来干,肢体上明显也是他最闹。比如带头打节拍,站在舞台边缘冲着观众呼喊。有一段“啊……”Tomas明显已经唱完准备好开始吉他,Daniel看大家兴奋,果断又“啊——”了几次,Tomas都是由着他。Daniel不知怎么回事,还学会了说“谢谢”、“你好”、甚至“牛逼”,能在演出中灵活使用。这帮人还把《Hello Scotland》改名《Hello Shanghai》,说是特意为上海所作,纯属拉动气氛的做法。

Daniel
Tomas

除了两翼齐飞,中间的Bass手Alex是个朋克范儿,常规的姿势是往前鞠躬90度,再后仰,快速前后剧烈晃动身体,Pose相当标准。仗着人高马大,在中间拉风。哪里缺人了也是他顶上,比如和Nik、Daniel一起打鼓;与Daniel拉吉他呼应,他拉贝斯。常见景象就是两把吉他一把Bass一字排开,三人一起抽风。EF几乎人人都在互动,没有明显短板,比如鼓手Nik在没有鼓的过渡段落里还兼顾口风琴。相传EF的曲目是他们一起使用各种管弦乐器和电子乐器完成的,此言很有可能不虚。

Alex

场面固然无比火爆和High,不过论质量,EF和Pg.lost比起来稍显单调。《I am responsible》出来时我曾撰文表露过对EF水平下降的担心,《Give me beauty… Or give me death!》的万丈光芒与豪气后来有所淡化,现场演起来,曲目本身的遗憾难以被台下的呼喊所掩盖,真真实实出现了一些比较疲软、略显重复的桥段,还好不多,最后又回归到非常激动人心的状态去了。更加恐怖的是YYT的音响效果,我们一直以此为耻,但问题永远无法解决,渐渐懒得谈论,然后一起漠视。直到又一个外国乐队过来不停地说“Thank You……”。

当然,我很喜欢EF,如果你曾经注意过,EF三张专辑均出现在了我的个人年度最佳专辑榜上,虽说总排不到最前。非常享受活泼开朗的乐队。演出完了他们就开始坐在台前与大家聊天。确切说这群人就没下过台,演出临近尾声时,一旦遇到过渡段落台下就开始Encore,演出结束后Encore声达到高峰,他们还没全部撤下台就不得不立即返回,马不停蹄继续演。演出最后他们带头和观众一起高喊——鬼知道在喊什么,随即稍作调整后便开始了聊天——真的不曾离开过舞台。

EF

四人的签名。Daniel用左手签完名还主动找队友来一块儿签名,签过很多次名,这股热情劲儿还是比较少见的。

签名

更多照片同时参见Flickr上的EF演出相册

人员:
Tomas – 吉他,人声
Daniel – 吉他,人声,口风琴,鼓,采样
Niklas – 鼓,口风琴
Alexander – Bass,鼓 —— 演出合作者,非乐队成员
前成员包括:Jonathan、Mikael

专辑:
Give me beauty… Or give me death! – 2006
I am responsible – 2008
Mourning golden morning – 2010


关于暖场

21Grams有变化,本来很是期待。可惜给人未完成的感觉,仿佛都是习作,还没成型。后来一问个中缘由,哎,无语。上海乐队中从事IT业等累死人行业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大家应始终注意工作与兴趣的平衡,巧妙地挤时间,否则就很尴尬。我现在建议,假如时间确实紧张,不妨学习加拿大人民,玩Big Band,几个乐队的人互相串,乐队人数最好2位数,铁打的核心流水的成员。三把小提琴少一把和一把Bass少一把相比,明显前者影响小(不过Muddy替Bass我见了一点也不惊讶,原因从略)。

但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者又谈何容易?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