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佩德罗·巴拉莫》:鲁尔福的魔幻世界

九间_

书名:佩德罗•巴拉莫
作者:[墨西哥]胡安·鲁尔福
译者:屠孟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刊于2008年5月《通俗歌曲·摇滚》

推荐《佩德罗·巴拉莫》 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错误决定。因为1955年小说诞生至今已经有太多关于它的评论,又有太多人参与过改编《佩德罗·巴拉莫》或者胡安·鲁尔福其它什么作 品。其中不乏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这类本已后世留名的大家。可以说,喜欢拉美文学却没读过鲁尔福是不可饶恕的遗憾。

更为主要的,《佩德罗·巴拉莫》达到了小说的至高境界,宛如万代流传的神话传说,可以任由读者参与改造重建,同时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没有一句废话,浑然天成,宛如天外来石。小说不依赖于任何哲学原理、道德规范或者其他习以为常的准则和体系,可以自我消解,前一页和后一页可以毫无关联,没有固定的情节 设定,没有空间观,时间观也是混沌的。小说摧毁了一切语言陈腐和意识陈腐。可以说,这是一部近乎理想的小说。作品本身的强大魅力让关于它的每一句评论都显 得苍白无力,每一次剖析都那么多余。

关于《佩德罗·巴拉莫》最好的宣传语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的:“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马尔克斯此言一点也不夸张。这部中篇小说就是 用来背的,就是这样一部紧凑的、开放的、富有张力的杰作。故事从一个由母亲带大的青年回老乡寻父开始,看似切合传统的寻根情结、探险小说,实际上完全不是 那么一回事。全书所有人物都是已入土的死人,更准确地说是孤魂野鬼。所有故事都由近似三姑六婆闲扯的口吻来讲述,完全打乱时间,每个人都在自己死前的记忆 库中以姓名为关键字检索内容,读者需要自行将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起来,自己梳理情节。最初寻父的情节设定原来是用以给予读者一个由生人角度切入故事的机会,当读者步入炎热、空旷、死水一潭的村庄后,这条线索便由明转暗,青年叶落归根后,不得安息的魂灵一个个更加勤快地冒出来叙述自己在世时经历的苦难。小说最 主干的线索其实就是一直间接出现的主人公佩德罗·巴拉莫,他是悬在村庄上空的魔咒,紧紧掌控着人们的命运,并在人们死后继续笼罩着转入地下的村庄。

小说语言通俗,风格崇简,虽然篇幅不大却令人惊讶地浓缩了一个地区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神情和语言特色。无论出现得多突然,时空跨度多大,基本情况交待得多么不清楚,外貌描写多么匮乏。一般而言,每个人物都应该活在叙述中,但这些魂魄活在魂魄们的交谈中,甚至独白中。是小说中他人 的语言支撑起整个故事,且进一步制造虚幻效果,给故事蒙上更多灰尘。读者始终像一个深入村庄内部的考察队员,听当地人讲故事听得入了迷。在这个二手、甚至三手的故事里,鲁尔福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展开想象,编造故事。那感觉就像重新回到朴实的人们中间去,就像小时候在乡下夏天的树荫里听竹椅上的姥姥讲很久 很久以前的故事。

太不可思议了。读完《佩德罗·巴拉莫》很久,我都提不起兴趣读其他的小说。我发现了一个精巧、完整的世界,它能将一切人间罪孽都吸进去,这是附着在大地上的苔藓,荒野外吹不尽的沙尘。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此书其实是鲁尔福的中短篇小说选,其他作品均比《佩德罗·巴拉莫》短,结构没有那么复杂,却同样精彩。比如《安纳克莱托·蒙罗纳斯》、《马卡利奥》,这些故事共同构成墨西哥的农村图景,农民们的生活都泡在胆汁里,故事氛围都宛若热带雨林般炎热深邃。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