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 · 读书 · 观影

春夏季后摇赏

九间

当一种音乐流派经常被拿来重新定义,甚至很多人对其定义都搞不清的时候,这种流派变得就像是某一时期的偶发潮流,很多人想要涌入其中,多少也沾点光;又有很多被贴标签的人想要挣脱,以便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同时述清事实。

后摇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混乱的定义,争议不断。这个小众流派不经意间成为了国内青年的发泄口,某种时髦的标志。在某些人眼里,听后摇代表着有品位,在另一些人眼里,后摇已死。但无论怎样,每年世界各地还是在不断地涌现出许多后摇专辑,虽然从总量上来说并不乐观。伴随着国内后摇演出高潮的是国内外后摇乐队的青黄不接,还有后摇这个流派始终无法更进一步的尴尬。在这个春夏,新声音还是不够响亮,不过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却有多支大牌乐队拿出最新作品,企图带人们一起回眸曾经的辉煌时刻。他们是否能带来一丝新意呢?或者仅仅只是炒冷饭?年轻乐队又该如何寻找出路?所有的疑问都需要靠聆听来解答。

The Wilderness

Explosions in the Sky
《The Wilderness》

算起来Explosions in the Sky已有5年没出录音室专辑了,这几年一直忙活着做电影原声,但表现平平,不复当年之勇。到了这张录音室专辑《The Wilderness》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其反响很有意思,在由听众投票的网络媒体取得很一般的成绩,比如豆瓣评分、RateYourMusic、Metacritic观众评分等,都很糟糕。而卫报、Pitchfork、MusicOMH、The Line of Best Fit、Q等媒体都给出还不错的中上评价。ACloserListen当家乐评人Richard Allen坦言,“我知道这不是《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我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居然喜欢这张专辑?”。这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困惑。作为一支曾经为大量罐头快餐型后摇乐队提供范本的前辈乐队,Explosions in the Sky在转型与否的问题上一定纠结过,他们肯定知道自己的创作高峰已经不存在了超过10年,而且曾经掀起的风潮在当下的电音时代已经过时,听众开始感到厌烦。在继续原来的风格和开拓创新上,他们不会没有自己的态度。但他们的纠结并没有明确的结果,最后我们听到的是一张融入了一些新元素但换汤不换药的专辑。这张专辑有一个极为乏味的前半段,他们在擅长的爆破系列后摇风格上加入一些此前在做原声专辑时用到的技巧,《Logic of a Dream》Drone的开头和猛烈的后半段像极了分裂状态的乐队本身,有一点混乱,有一点不知所措,也不够悦耳,没什么逻辑,或许这就是梦境的特点吧?

整张专辑里最入耳的一首是《Losing the Light》。这首隐忍的氛围小品反而凝聚了他们的旋律精华和寻求一点点突破的小念想。《Colors in Space》是其次动听的曲子,专辑其它地方就没有高光了。听这张专辑不由让人想起Explosions in the Sky在2014年上海草莓音乐节上的演出。大白天的,全长不足40分钟,稍微来了几首比较长的曲目,演出30分钟后才有了一点点感觉,却已经到了规定时间,不得不就此打住。始终不能理解他们为何会接这种根本演不尽兴的音乐节演出?背后一定有故事。这张新专辑空中大爆炸也是这样结束得悄无声息,超出预期的早,像喝了没气的可乐,完全不过瘾。

Atomic

Mogwai
《Atomic》
推荐

在做原声专辑这件事情上面,Mogwai甩开Explosions in the Sky几条街。Mogwai当初做原声的开端源自足坛名宿齐祖。《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2006)是一个多少有些意外的经历。齐祖还在纪录片拍摄花絮中吹说自己喜欢Mogwai,让Mogwai来负责自己第一部纪录片的原声音乐是莫大的荣耀。Mogwai乐队成员是凯尔特人俱乐部铁杆粉,都是足球狂热爱好者,对齐祖也充满敬意,那必须努力干活。最终这部蓝绿色调的影片配上Mogwai的音乐后充满诗意,让齐祖的形象仿佛可以永远定格,凝固了时间,为他的退役添上美妙一笔,传为佳话。

不过Mogwai的问题在于,他们后来的一些原声就像他们专辑的延伸,好似一位走红的偶像歌手拍电影拍来拍去都像在玩自拍一样,脸部表情没有太大变化。和The Kronos Quartet等一起完成演奏任务的《The Fountain》(2006)姑且不算,《Les Revenants》(2013)也很动听,但不如《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惊艳,到了今年这张为BBC4纪录片做的配乐《Atomic》,虽然旋律优美,但感觉配方太老了,其突破性并不如上张专辑《Rave Tapes》(2014),如果和邀请到Nils Frahm、Blanck Mass等当红小生的EP《Music Industry 3. Fitness Industry 1.》(2014)比起来,仿佛是往电子迈了一步又缩了回来。居然有人妄想Mogwai会变成Fuck Buttons?怎么可能。除了被Pitchfork评为亮点的《U-235》,还有不那么Mogwai、有些New Wave的《SCRAM》之外,过了这个开场,从《Pripyat》开始就是熟悉的Mogwai样了。Mogwai无论运用起了何种音乐流派的元素,加入何种乐器,其旋律特色总是清晰地表露出来,一听就是Mogwai,比如《Weak Force》、收尾曲目《Fat Man》,都是Mogwai粉可以反复舔、而非Mogwai粉搞不大懂的东西。20年来,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旋律只有更精进,其实是超越了早期佳作的。和辉煌期停留在乐队组建初期的那些乐队比起来,Mogwai要成熟太多。不仅是拥有稳定创作力,更是真的在自己的领域里挖掘出了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特色。这你一听就明白。Mogwai的乐迷永远被Mogwai宠着,能这样继续持续下去也是段很美好的经历。

Under Summer

Yndi Halda
《Under Summer》

来自英国的后摇乐队Yndi Halda因为2005年的一张《Enjoy Eternal Bliss》而在国内走红。此后他们长时间停滞,一直到今年才推出第二张专辑《Under Summer》。10年就这么过去了,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是20出头的小伙子,他们就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忙忙碌碌蹉跎了最好的岁月年华,很多独立乐队都是这样,即便取得了一些名气,成为了有点苗头的新秀,也不一定可以保持稳定的成长节奏。总有各种事情耽搁,乐队也是一个团队,团队都不好凑。

整张专辑只有4首歌,都是十几分钟的长曲目,除了《Helena》开头的弦乐有点新鲜感外,总体上乏新可陈。《Helena》进入正题后随即陷入常见的后摇套路中,可以猜到下一个音符会是什么。在旋律上没有突破,人声也很小清新,这是一张并不能让人留下多少印象的专辑。他们企图做得更有诗意,更严肃,更注重情怀,却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当年的一点点成绩已经随风而逝,变得普普通通,卸下了光环。

不过这张专辑还是被许多人期盼着。可以想见,借助当年第一张专辑的号召力,以及2007年几位当时的朋克小青年在北京的成功演出经验,外加New Noise成熟的组织能力,6月份的Yndi Halda新专辑中国巡演说不定会像其他New Noise带的后摇乐队中国巡演一样,取得高票房和满堂彩,实现双丰收。

The Catastrophist

Tortoise
《The Catastrophist》

Tortoise的中国巡演好像还在眼前,他们就又发行了新专辑。这张一月份的新专辑从去年开始就热了起来,封面人物怪异的牙齿暗示着专辑看似常规、实际不按理出牌的特点。这是他们差不多近7年来的首张专辑,又一次融合了包括爵士、摇滚在内的多种风格,给年轻后辈一次学习的机会。由于其一贯的先锋性和高技术含量,可听性下降,聆听难度上升,这张专辑媒体口碑只能说是想对一般。一部分TheQuietus这样的独立音乐媒体捧得欢而已。

此外Tortoise今年的巡演期依然值得期待,现场会带来更为出色的体验。对这样几乎是定义了一个流派、而后人竟然都无力追逐其脚步的真鼻祖级乐队来说,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欢迎他们继续巡演,继续出专辑,开心就好。

Monochrome Noise Love

Kokomo
《Monochrome Noise Love》

这是一张有一点点野心的专辑,它在寻找落脚点。有着一个奇幻女声的专辑第一首曲子《Pills and Pillows》和后续听起来并不相同,后续的《Kill the Captain, Feed the Fishes》或许是传统后摇爱好者喜欢的套路,这是Caspian等乐队常用的路数,严肃地慢慢进入,然后在你快要疲倦的时候加大音量。ACloserListen评述说这是德国后摇乐队Kokomo最不后摇的一张专辑。专辑中融入了不少金属和暗黑元素,在后金范畴内它又比较倚重舒缓推进的吉他,就这样在后摇和金属的边缘上寻找着自我。Kokomo的路数很奇特,名字叫《I’m Bill Murray》的曲子却没有任何Bill Murray式幽默感,集合了大量噪音,听起来仿佛是一种发泄。这种奇特的反差在好几首曲子中都有遇到。《Me vs Myselves》将这种能量集中爆发,越到下半段,寻找噪音的节奏就越快,相比而言第一首就果然只是个开场,仅仅拉开序幕而已,后面的刺激元素要多太多。

但这个序幕却是最好、最有新鲜感的,越往后面去越觉得不稳,最后收尾并没能压得住。后金这个更为小众的流派在Jesu等人转型后,也步入了尴尬局面。这是Kokomo的第4张专辑,很明显他们在尝试突破。不知道他们未来的走向会如何?在一个后摇被冷落、金属更吃得开的地方,做出特色不是不可能,但也可能因为可能性太多而迷失自我。

timelapse

Kovlo
《Timelapse》

瑞士后摇乐队Kovlo最被大家记住的大概还是2008年的第一张专辑《I’m So Happy on This Boat》,这也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情。在这方面他们和Yndi Halda有一拼。其实2013年Kovlo有一张还不错的原声碟《Tutti Gui- Everybody Sometimes Fall》,为当地小众独立电影配乐,最后没有掀起多少水花。新专辑《Timelapse》可以看作是那张原声碟的延续。据说专辑里每首歌分别对应着乐队成员生日那天的重大事件,比如《The Dakota Killing》写的是John Lennon遇害。但这只是乐队成员自己玩的小游戏罢了,通过曲目标题增加一些乐趣,猜还是不猜他们的生日是几号跟听音乐没啥关系。好在其中也有《Lake Nyos》这样属于耐听型的曲目,可多轮播几遍,还不至于觉得他们圈子绕太大。

可能第一遍听或许会觉得Kovlo没什么变化,都是些后摇套路。“多些真诚、少些套路”的网络语真该送给他们。不过如果给点机会再听几次的话,能发现套路背后他们还是蛮努力的,他们一定并不想以一个特别低产的形象草草了事。

Summerth

Go Run Donkey Hot!
《Summerth》

对克罗地亚音乐的印象停留前克罗地亚球员、后克罗地亚国家队主教练、现在的西汉姆联主教练比利奇,他组过一支重金属乐队Rawbau,打榜成绩还不错。克罗地亚并不常出后摇乐队,Go Run Donkey Hot!是其中的新生力量。这张《Summerth》算不上出类拔萃,可以拿来一听是因为其中的《Jutros》的主旋律和编曲特别有惘闻的味道,接近于《Rust Inside》、《污水塘》时期。专辑整体而言比较寡淡,噪的一面没有惘闻那么多,但是对小号的运用恰好又和惘闻有一阶段加入小号这一调整吻合。专辑最后一首《Kafkaz》是他们最有野心的曲目,东欧人喜欢的主题都浓缩其中了,也是忧国忧民的感觉,身份异化、社会给个人造成的压抑感等等,这些关于人的关系的探讨,诸如此类的后现代话题,无巧不成书,和惘闻今年新专辑的主题又有了重合。不过可能还是《Jutros》最为悦耳动听,听起来和惘闻最接近。喜欢惘闻的乐迷可以试试看这张专辑,估计你们会喜欢,Bandcamp上有免费试听和下载。如果你对又一支相似的后摇乐队这种无聊的存在感到心烦的,可以不用尝试。这种相似性令人怀疑Go Run Donkey Hot!乐队成员是惘闻的粉丝。当然另一种情况是后摇这一流派这几年突破很小,大家都非常相似,越来越相似,渐渐走入死胡同,如果乐器选择上发生重复,相似概率简直飙升。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是后摇走入死路的又一个证据。

岁月鸿沟

惘闻
《岁月鸿沟》

即便不认同惘闻是中国最好的后摇乐队,也不得不承认惘闻是国内独立乐队里面偶有的几支可以以一个稳定速度发专辑的乐队。这句话可以每年说一次。提前告知的新专辑录制新闻,如期而至的新专辑宣传纪录短片,5至6月第一轮巡演日程排上档期,全新的海报和专辑封面设计曝光,再到第一支单曲发布,大家都知道,惘闻的新专辑从不拖延。

来到第九张专辑,惘闻重新审视出道以来这一段漫长岁月和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最近三年来不断提速的时代变迁。这张专辑的封面和一系列海报是85后艺术家李维伊家庭相册项目二的图片再设计,上面铺满了她的亲朋好友以及她妈妈的同学们,她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看作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投射,于是一些惘闻的听众会觉得专辑封面有亲切感。

新专辑名称谐音《Sweet Home, Go!》,中英文双语专辑名和曲目标题,和“浪味仙”颇为类似的通过语言差异来完成的幽默感展现。

首支单曲《21世纪不适症》直接表达了乐队对岁月流逝的看法和一点点格格不入的感觉,更宏大的气场,更严肃的态度,气势上就是中国后摇一哥。专辑的前半段展现出一个更成熟的惘闻。《黄泉水》、《红墙黑墙》、《海洋之心》等都是严肃、宏大的路线,能够投后摇爱好者的胃口。而这其中《黄泉水》后半段流露出的温和柔情,《海洋之心》开头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式的铺陈,都是打动人的因素。《海洋之心》有一种惘闻并不经常表达的灵异、紧张的感觉,这种“不舒服”和异化不仅仅落实在一个个曲名中,更通过旋律传达了出来。

《少年宫》的前半段是专辑中与以往最不同的地方,全新的旋律和节奏,预示着惘闻时至今日依然可以有许多可能性。而标题曲《岁月鸿沟》的前半段俨然Drone了起来,摒弃了从学习Sigur Rós拉小提琴一样拉吉他那段时期开始的路数,但此后还是滑入到传统后摇的套路中去。惘闻愈发借助于弦乐,愈发宏大,也越来越像他们一直追求的蒙特利尔乐队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就像加入了一个终身不能脱离的派系。

这张专辑邀请到比利时后摇乐队tomàn里的两兄弟Wouter Vlaeminck、Lode Vlaminck担当制作人,也是增色不少。虽然并不能从这张专辑中听到多少曾经也算诞生过不少优秀乐队的比利时后摇风范。

时光如梭,tomàn的中国演出还历历在目,惘闻已经不是独立小乐队了。网易首发当日就累计四百多网友评论,新浪微博上一刷一把“听哭了”、“激动得睡不着”、“这就是我的十八岁”,再联系起他们这些年来场场爆棚的演出,稳定地发行过9张专辑,定期巡演,这都让惘闻的人气得到持续增长。

No Man's Sky: Music for an Infinite Universe

65daysofstatic
《No Man’s Sky: Music for an Infinite Universe》
推荐

除了上述专辑,还有其他一些值得期待的,比如65daysofstatic新专辑《No Man’s Sky: Music for an Infinite Universe》6月发售。这是一张配合电子游戏《No Man’s Sky》发行的原声碟,长达2小时的全新作品,创作于2014年甚至更早。游戏是太空主题,画面精美,首发的《Supermoon》延续着65daysofstatic的风格,带劲,刺激,好听,热血沸腾,现场演出这张原声专辑一定会High爆全场。

参与原声创作在这一流派简直蔚然成风。这一流派还特别流行在别人的视觉作品中延续自己专辑中的音乐作品,而非有针对性的再创作,被看中、被拿来,为作品续命。不过65daysofstatic这张新专辑听上去并不是这种情况。

Everything and Nothing

Hammock
《Everything and Nothing》
推荐

一篇讲后摇的文章最后要用一支氛围乐队Hammock来压轴,也是实属无奈。因为Hammock的新专辑《Everything and Nothing》是这篇文章里的最高光。Hammock一直是各大纯器乐领域独立媒体年度最佳榜单上的常客,虽然确切说他们是氛围乐队,或许因为融入后摇、电子、盯鞋、新古典等元素,实在太杂,他们同时也被许多后摇乐迷所喜欢。Hammock不像那些停滞不前的后摇乐队,他们始终创作不断,最近几年的作品包括《Chasing After Shadows… Living With the Ghosts》(2010)、《Oblivion Hymns》(2013)、《The Sleep Over Series, Vol.II》(2014),每一张都可谓高质量,都有优美的旋律、稳定的情绪,如丝绸,如微风,细致入微,百听不厌。包括Hammock自主厂牌旗下第一位签约音乐人Slow Meadow(Matt Kidd)去年那张同名专辑也宁静致远,能有令人静心的奇效,和Hammock合作的两段《Linen Garden》双方都拿出了最高水平,是不容错失的2015年佳作。

这张《Everything and Nothing》是他们近年作品中相对而言氛围感觉不那么重的专辑,更偏向后摇,不乏《We Could Have Been Beautiful Again》这样的作品,和《Oblivion Hymns》那会儿不同。而且有更多流行元素,《Glassy Blue》和带着酥软人声的《We Were so Young》都是流行小品,他们不经意间又回到了后摇阵地,重新除草、浇水,开拓新疆域。这其中当然还有一些诡秘气氛的曲目,清晨离开派对的时候看着鸟儿飞过时的景象,擅长氛围营造得Hammock绝不会在新专辑中错失机会展现自己的这一手。Marc Byrd自己对Bandcamp说,《Wasted We Stared at the Ceiling》像走过尸横遍野的战场,他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写出了这样的作品。后面几首接入得又都非常棒,令人迷醉。

即便不算满分好专辑,Hammock每张专辑你都值得一试,错过即是遗憾。


在上述这些新专辑中,你是否找到新意?是否被感动?还是觉得索然无味,老牌乐队基本踏步不前,新乐队又少,都是些熟悉的配方,混混日子,没有突破?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所在的Constellation已经有半年没有发行新专辑,去年还出了Esmerine绝佳新专辑《Lost Voices》,低产如Constellation,他们的2016年还没开始。或许上半年还在修身养性,下半年的后摇音乐世界会有更多音乐人集中发力。


刊于《通俗歌曲》5月号,写于惘闻发新专辑当日

图片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复制链接
Your link has expired
Success! Check your email for magic link to sign-in.